慢性胃炎| 43歲講師胃痛5年發現肝胃不和體質 中醫治療逆轉腸化生危機擺脫西藥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是指胃黏膜反覆發炎的慢性炎症,主要表現為長期上腹部不適或疼痛、腹脹、噯氣和食欲不振等。主要成因包括幽門螺旋菌感染、自身免疫失調及長期藥物刺激等。與一般消化不良症狀不同,慢性胃炎需要透過胃鏡及胃組織病理檢查,發現胃黏膜發炎或破損才能診斷。
641次閱讀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是指胃黏膜反覆發炎的慢性炎症,主要表現為長期上腹部不適或疼痛、腹脹、噯氣和食欲不振等。主要成因包括幽門螺旋菌感染、自身免疫失調及長期藥物刺激等。與一般消化不良症狀不同,慢性胃炎需要透過胃鏡及胃組織病理檢查,發現胃黏膜發炎或破損才能診斷。
慢性胃炎的中醫治療著重「病證結合」:針對淺表性胃炎以脾胃虛弱、肝胃不和證型多見,治療應著重疏肝和胃,固護脾胃;而萎縮性胃炎多見脾胃虛弱與氣滯血瘀,需健脾益氣並搭配通絡化瘀藥。
方樹堅醫師向李女士仔細問診,結合舌有齒痕及弦細脈象,診斷為肝胃不和證。治療以疏肝理氣中藥為主。醫師針對她的生活模式提出建議:建議改為餐後飲用咖啡、戒除辛辣油炸食物,並建議將大學職務等腦力工作集中於上午完成,避免將工作壓力延伸至晚餐時段。平素進食應定時定量,切忌進食過快或暴飲暴食。
經過3周中藥調理,李女士胃痛發作的次數明顯減少,原本依賴的胃藥逐漸停用。2個月後追蹤發現,她不僅胃痛情況穩定,連經前乳房脹痛也意外改善。方醫師建議她定期服用中藥調理脾胃,亦可每2-3年復查胃鏡以跟進。
中醫治療慢性胃炎在改善臨床症狀、提高生活質量方面有一定優勢。如慢性胃炎治療及時,可以減少病變範圍、降低復發率、促進胃黏膜萎縮、腸化、不典型增生的消退與逆轉,降低胃癌風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