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大暑湯水‧二十四節氣|炎熱天氣貪吃冰品凍飲易腹瀉!中醫推介2款湯水清暑清熱、生津益氣

大暑湯水‧二十四節氣|炎熱天氣貪吃冰品凍飲易腹瀉!中醫推介2款湯水清暑清熱、生津益氣

何慧欣
註冊中醫師
日期: 2024-07-18

大暑,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節氣,也是三伏天的時節,天氣炎熱而潮濕,溫度比小暑更高,故稱為大暑。

在中醫角度來說,夏季與心相應,容易出現與心臟相關的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中暑、冷氣病等等。較早前也出現年輕人突然在運動場上猝死,令人惋惜的新聞。

心肺功能較差、血壓及血脂較高的人士,應該要特別注意,經常留意自己身體狀態及呼吸,避免在戶外太長時間、暴曬。做運動的時候,也要密切留意心跳,或有朋友陪同,以察安全。

大暑養生 拆解夏天易發腹瀉原因

另外因為盛夏,天氣炎熱,空氣濕度高,人們喜歡吃冰凍食品,令脾陽虛弱,不能夠運化水濕,容易出現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

另外,夏天如果食物保存不當,容易引致細菌滋生,也容易引發導致嘔吐、如果平時脾胃功能較差的朋友更加應該注意,即使係炎炎夏日,盡量避免進食生冷食品及冰凍飲料,以免進一步傷害脾陽。

玫瑰痤瘡VS暗瘡VS皮膚敏感

盛夏皮膚痤瘡問題加劇

此外,身體容易受濕邪所困,皮膚油脂分泌旺盛,加上現在經常戴口罩,皮膚受到摩擦及容易令細菌滋生,都可以加劇皮膚痤瘡的問題。皮脂分泌旺盛的朋友,可以更多更換口罩,減少細菌滋生的機會。

潮濕天氣易誘發皮膚問題

天氣潮濕炎熱,脾胃功能較差的患者,不能夠排出體內的濕氣,更容易令濕疹及汗皰疹發作。本身曾經患上濕疹或汗皰疹的朋友,應該要額外注意,避免進食冰冷食品,進一步損害脾胃功能。

苦瓜

飲食及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項

大暑夏季期間,宜多吃苦味,苦味入心,如苦瓜、芥蘭、西洋參、萵苣、芹菜、柚子、芭樂等。

大暑期間,在「三伏天」陽氣達致頂峰的時間,陽氣運行在表,如果過吃生冷之品,使胃中虛冷,人們可以多食薑,薑味辛溫,能溫脾散寒。而且在夏季,人們多貪涼飲冷又留在冷氣空間,易損傷脾胃陽氣,此時在夏天適當地吃生薑是可以暖胃驅寒,幫助保護脾胃陽氣的。

户外在大暑期間,天地人的陽氣都特別旺盛,如果體質偏熱,身體壯實之人士,的確適合多進食用水份較多,性味甘涼之食物。

冬瓜食譜

暑氣尤其容易耗氣傷津,多吃含有豐富水份的食物,有清熱生津之效,亦都可以將人體感受到的暑熱平衡。

預防中暑,首選推薦有「天然白虎湯」之稱:西瓜。吃完的西瓜皮也可以有消暑清熱的效果,可以入湯入藥。

例如甘蔗、馬蹄、瓜類,如:冬瓜、絲瓜、黃瓜等等。梨子、西瓜、奇異果、火龍果、蜜瓜、士多啤梨、藍莓等都是很好的水果選擇。

白內障手術2022

大暑期間重在防暑除濕,避免長時間逗留在戶外太陽底下,避免體溫過高、經常補充水份等,都可以預防中暑。

大家可以按自己的身體體質去選擇不同的祛濕材料。

陽虛體質可以多選用辛溫芳香化濕的香料作調味,而陰虛體質適合的材料,則可以放入日常的湯水或泡茶也是不錯的選擇。

陽虛體質(寒底)可以選擇:

陳皮、生薑、豆蔻仁、砂仁等

陰虛體質(熱底)可以選擇:

薏苡仁、白扁豆、赤小豆、冬瓜皮、玉米鬚、土茯苓等

連日門診,醫師都有遇上中暑的病人,要預防中暑,建議大家留意以下幾點:

  1. 應該避免太長時間暴露於陽光底下
  2. 避免長時間戶外工作
  3. 多補充水份
  4. 確保工作時有足夠的休息時間
  5. 穿着通爽、淺色及鬆身的衣物
另外介紹兩款湯水,有助預防中暑,及舒緩中暑後的不適,如果情況嚴重,請患者即到診所或醫院求診。

大暑湯水|#1 西瓜翠衣玉米湯 (4人份)

功效:清熱益氣 消暑利濕

材料:西瓜翠衣4-5片 荷葉1片 蓮子10粒 扁豆10g 赤小豆10g 粟米連玉米鬚2支 陳皮一角 瘦肉400g 瑤柱5-6粒

做法:

  1. 先將陳皮、瑤柱浸泡,把所有材料洗淨。玉米切件備用,保留玉米鬚使用。
  2. 將瘦肉飛水備用。
  3. 大約準備八碗水,煲滾後,順序加入以上材料,大約煲1小時即可飲用。
西瓜皮,中醫稱之為「西瓜翠衣」,指紅肉和綠色皮之間的白肉部份,善用廚餘,也可以發揮很好的清暑清熱的功效。

大暑湯水|#2 西洋參五味子麥冬湯(四人份)

功效:清熱益氣養陰

材料:西洋參15g 五味子10g 麥冬15g 瘦肉400g 粟米2枝 馬蹄(去皮)5粒

做法:

  1. 把以上材料沖洗乾淨備用,瘦肉氽水備用。
  2. 把六碗水煲滾後,把以上材料加入煲中,煲1小時,即可飲用。
以上湯水是由中醫「生脈散」改成的,當中人參改成西洋參。西洋參又名花旗參,味甘、性苦寒,有清熱生津,益氣養陰的功效。配合麥冬、五味子,尤其適合暑熱出汗多,出現體倦乏力,耗氣傷津、咽乾口渴的情況。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25254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