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出汗 vs 自汗? 中醫拆解自汗病的三種常見辨證及治療方法

出汗 vs 自汗? 中醫拆解自汗病的三種常見辨證及治療方法

邱宇鋒
註冊中醫師
日期: 2021-04-26

自汗病

夏日炎炎,出汗是正常反應,有助身體散熱。出汗的量和容易出汗與否因人而異,沒有一定準則,也無需要與其他人比較,畢竟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體質狀態是獨一無二的。在中醫汗病裡面有種病叫「自汗」,意思是不能自控、無原因的冒汗。自汗的中醫治療並不困難,醫治自汗之難,在於診斷,即判斷病人是否有「自汗」的問題。

如何改善自汗-中醫食療-

出汗 vs 自汗

不少病人求診時都會說:「醫師,我很容易出汗,就算輕微的活動一下都會大汗淋漓,算不算有病?是不是身體差?」容易出汗或出汗很多,不一定都是自汗,也不一定是患病或身體失調。在炎熱的日子,每個人都會出汗散熱,有些人出汗多,有些人出汗少,出汗多的人不一定身體就是有問題,需要視乎他在出汗過程中或出汗後有無不適症狀。如果出汗多,又常常表現為筋疲力竭的疲倦,說話語聲低微,怕受風寒,容易患上外感,便有機會屬於身體失調。至於如果平時不活動,又不覺得熱,都會突然冒汗甚至大汗淋漓,屬於自汗。臨床上我遇過一些病人,即使坐在開冷氣的室內看電視,都會突然遍身大汗不能自控,整個人感到非常疲累,這樣的出汗問題就是典型的自汗。

自汗病的常見辨證

氣虛及陽虛

自汗病有三種常見辨證:氣虛、陽虛和營衛不和。

氣虛的人,皮毛疏鬆,衛表不固,因氣虛而無法固攝汗液,故容易冒汗,氣隨液脫,氣虛到了一定程度便會演變成陽虛,此時患者甚至在感覺不熱時都會劇烈流汗,四肢不温,身體倦怠乏力。

氣虛和陽虛的意思近似,分別是陽虛者寒性症狀較多,兩者皆可出現冒冷汗、汗多、疲倦、氣短、喘促、語聲低微無力,胃口欠佳、小便清長、舌淡、脈沉細等表現,但陽虛者怕冷、手腳冰冷、痰涎清稀、大便水瀉的虛寒症狀會較明顯。

氣虛或陽虛自汗的治療策略,重在補氣、温陽,略加固澀斂汗,如果見汗多便把止汗放在治療的第一位,未能審察病機改善根本體質失調,往往不能治本。治療氣虛自汗的代表方劑是玉屏風散,以黃芪為主藥益氣固表止汗,白朮健脾燥濕,佐防風走表增強黃芪固表的力度,汗出多者可配合加入中藥浮小麥、生牡蠣、糯稻根以幫助止汗,氣虛明顯可加大黃芪份量,或加黨參等補氣藥,陽虛明顯可加乾薑、製附子等温陽散寒。治療氣虛、陽虛自汗應以補氣、温陽藥為主角,收斂止汗藥為配角,絕不可本末倒置。

營衛不和

營衛不和

另一種常見自汗原因是營衛不和,「營衛不和」是中醫術語,簡單來說是表裡不和,陰陽失調。衛好比身體表面負責抵禦病邪的功能,營是在體內維持身體機能的部份,營衛不和不是身體虛弱,而是體表和體內功能不協調,以致皮腠不密,只要協調營衛,不需進補,便可恢復正常功能。營衛不和的自汗常見表現為怕吹風,時寒時熱,或表現半身或局部特別容易出汗,而不具備像疲倦的體虛表現。改善營衛不和的代表方劑是桂枝湯,以桂枝温經解肌,白芍和營斂陰,兩藥合用調和營衛。臨床上在桂枝湯基礎上視乎患者身體情況也可以加入補氣、温陽、斂汗等的藥物配搭。

日常生活中有甚麼要注意?

當一個人在出汗多時,容易耗氣,因此要注意休息,及時補充水份和營養。對於容易出汗、出汗量大,甚至出現自汗問題的人,平時要注意避風寒,不過度吹風受冷,「歎冷氣」要適可而止,不得過量。同樣進食寒涼生冷食物、凍飲亦要適可而止,陽虛或氣虛較嚴重者甚至應戒掉吃生冷食物、喝凍飲的習慣,以防止耗氣傷陽。多做體育鍛鍊也是增強體質,補益氣血的良方,同時可鬆弛身心、陶冶性情,比透過使用藥物補益氣血更有益處。

12496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