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及陽虛
自汗病有三種常見辨證:氣虛、陽虛和營衛不和。
氣虛的人,皮毛疏鬆,衛表不固,因氣虛而無法固攝汗液,故容易冒汗,氣隨液脫,氣虛到了一定程度便會演變成陽虛,此時患者甚至在感覺不熱時都會劇烈流汗,四肢不温,身體倦怠乏力。
氣虛和陽虛的意思近似,分別是陽虛者寒性症狀較多,兩者皆可出現冒冷汗、汗多、疲倦、氣短、喘促、語聲低微無力,胃口欠佳、小便清長、舌淡、脈沉細等表現,但陽虛者怕冷、手腳冰冷、痰涎清稀、大便水瀉的虛寒症狀會較明顯。
氣虛或陽虛自汗的治療策略,重在補氣、温陽,略加固澀斂汗,如果見汗多便把止汗放在治療的第一位,未能審察病機改善根本體質失調,往往不能治本。治療氣虛自汗的代表方劑是玉屏風散,以黃芪為主藥益氣固表止汗,白朮健脾燥濕,佐防風走表增強黃芪固表的力度,汗出多者可配合加入中藥浮小麥、生牡蠣、糯稻根以幫助止汗,氣虛明顯可加大黃芪份量,或加黨參等補氣藥,陽虛明顯可加乾薑、製附子等温陽散寒。治療氣虛、陽虛自汗應以補氣、温陽藥為主角,收斂止汗藥為配角,絕不可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