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中風症狀及治療 | 天氣急變影響血壓 保護心血管防中風 醫生分享預防中風貼士

中風症狀及治療 | 天氣急變影響血壓 保護心血管防中風 醫生分享預防中風貼士

袁靜怡
全科醫生
日期: 2024-02-29

中風前兆-症狀-原因-治療-小中風-輕微中風-袁靜怡醫生

近期不時熱論香港濕凍是否「世一」,不過無論是「濕凍」或「乾凍」,大家注意保暖之餘,也要多關心長者健康,因為日夜溫差大容易刺激血管收縮,令血壓飆升,繼而誘發腦中風(Stroke)及心血管疾病(例如常見有冠心病)。再且,病發時往往來得突然,未必有明顯先兆,故應及早做好風險管理。

中風發病多與「三高」有關

事實上,除了長者,「三高」人士(即患有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人士)也要多加提防。因為血管內的脂肪日積月累,容易造成血管收窄甚至阻塞,增加病發風險。尤其中風對身體造成的傷害不容小覷,故亦被稱為本港的「致命殺手」之一。根據醫管局資料,每年平均有3000多人死於中風,因急性中風入院的個案更超過12,000宗。中風屬於腦血管疾病,當腦部有血管阻塞或爆裂,腦細胞組織會出現缺氧繼而損壞,並影響該部份腦細胞負責的身體機能運作。患者常見為50歲以上的熟齡人士,但近年更趨年輕化,30-40多歲人士亦應關注。

「小中風」的警號

簡單來說,中風主要分為「缺血性」及「出血性」兩大類別,當中約八成個案屬於缺血性中風,即俗稱「塞血管」,主要因血管粥樣硬化導致血管收窄,或由心律不正所產生的血栓引起。其餘個案則為出血性中風,即俗稱「爆血管」,多因高血壓導致,也可能跟腦血管瘤或其他先天血管病變有關。

中風前兆-症狀-原因-治療-小中風-輕微中風-袁靜怡醫生

有部分患者曾出現「小中風」,醫學上稱為「短暫性腦缺血」(Transient Ischaemic Stroke),病理與缺血性中風相近,只是血液供應時間短暫受阻,所引起的神經功能異常會自行恢復,腦細胞亦不至於壞死。但曾經歷小中風的患者未來中風的風險會大幅增加,可說是中風的前兆。

中風後遺症牽連甚廣

由於中風會使大量腦細胞因突然缺氧而壞死,腦神經系統受破壞,令認知能力、肌肉協調、活動及吞嚥等功能受到影響,繼而引發各類併發症,包括壓瘡、肺炎、腦癇發作、肌肉痙攣、下肢靜脈血栓等等,可致患者嚴重殘障,甚至死亡。

憑「F.A.S.T」口訣把握中風黃金治療時間

中風往往防不勝防來得突然,懷疑病發時患者或其親友可利用「F.A.S.T」口訣來初步辨別(此口訣跟現時廣泛宣傳的「談笑用兵」大同小異),把握黃金治療三小時盡快求診,減少併發症出現的機會:

F (Face Drooping): 臉部或嘴角歪斜、不對稱;

A (Arm Weakness): 單側手腳無力;

S (Speech Difficulty): 口齒不清或無法言語;

T (Time to Call): 確定發病時間及儘速求助。

診斷中風檢查

要診斷中風,醫生會先為患者評估臨床徵狀、風險因素,隨即安排抽血檢驗,了解其血糖、血脂水平,以及凝血能力等,並按病情需要,安排更準確的診斷:例如以心電圖顯示心跳規律;造影檢查,包括腦部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有助辨別中風類別及受影響部位;經顱/頸血管超聲波,則有助了解腦部、頸部血管的流通狀況。

藥物配合中風復康治療雙管齊下

急性中風患者,一般需先留院治療以穩定病情,視乎中風類別及程度,採取藥物治療,或以手術治療移除血栓、出血性中風的血腫、腦血管瘤等。其後患者或需接受相關的復康治療,包括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言語治療等,盡可能幫助身體功能復原,重拾生活正軌。

預防勝於治療

腦中風所帶來的後遺症對患者及照顧者的日常生活皆影響深遠,由此可見預防中風十分重要。首先要建立良好習慣,包括:
  • 定時運動,保持理想體重
  • 戒煙,限制酒量
  • 放鬆情緒,以免血壓急升

急性心臟病-行山-酷熱天氣

飲食方面宜「揀飲擇食」,例如:

  • 多吃富含水溶性纖維的食物,例如燕麥、豆類、蔬果等;
  • 攝取富含Omega-3脂肪酸食物,例如深海魚、亞麻籽、核桃等,均有助控制膽固醇水平、預防血管阻塞;
  • 少吃富含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食物,例如烘焙或油炸食物、動物脂肪等;
  • 煮食時盡量減少加入調味料,包括鹽、糖、味精。
而「三高」人士更要加倍小心,定期進行相關身體檢查監測健康變化,以評估中風病發的風險,包括保持血壓、血脂、血糖於健康水平,有助預防中風危機。

 

4666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