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腸易激|中醫如何治理腸易激綜合症?

腸易激|中醫如何治理腸易激綜合症?

邱宇鋒
註冊中醫師
日期: 2022-02-15

腸易激是一種十分常見的胃腸道疾病,據統計社會上大約有兩成人出現腸易激症狀,但只有百份之十的患者會正式求診。腸易激的症狀,根據羅馬(III)標準,是在三個月內每個月有最少三天時間,出現腹部疼痛伴隨以下症狀的其中兩個:一、排便後腹痛減輕;二、大便次數改變;三、大便的質地改變。腸易激的表現可以腹瀉為特點,也可以便秘為特點,亦有腹瀉和便秘交替的類型。臨床上腸易激多見於女性,能影響日常生活,使患者感到困擾或擔心患上其他嚴重疾病。中醫辨識本病主要是憑病人的主訴,以患者最感不適的病徵診斷為腹痛、便秘、泄瀉等。

中醫

腸易激症是脾胃病,除脾、胃外,中醫也認為本病跟肝臟關係密切,因為精神緊張、焦慮、腸道活動的異常,常會誘發腸易激症的發作。本病的中醫病機是脾胃虛弱,加上肝鬱、肝火的因素,影響飲食運化,氣機不暢,便見腹瀉、便秘或兩者交替。

脾胃虛弱的形成與體質有關,但大部份取決於後天飲食。暴飲暴食、過量進食肥甘厚味的難消化食物,或嗜食生冷食物和喝凍飲,容易傷害脾胃運化功能,如果本身脾胃消化不理想,或年老、久病體弱的人,脾胃一傷,諸症蜂起。脾氣虛會減慢消化能力,同時使人怠倦乏力,如果食物消化不理想,水濕一類物質不能有效消化便會積聚體內,形成痰、濕的病理性產物,干擾氣血運行。脾虛的人,體能欠佳,稍事活動便會乏力,容易覺得自己「不夠氣」,乃是中氣不足的表現,嚴重時更可導致內臟下垂或脫出,屬於中醫「氣陷」的範圍。

從改善肺、脾、腎入手

中醫治療腸易激症的思路是調和肝脾,一方面健脾補氣行氣,另一方面疏肝理氣清熱,代表方劑是痛瀉要方。痛瀉要方是由白朮、白芍、陳皮、防風組成,有健脾、理氣、舒肝的效果,古人用作治療腹痛加上泄瀉的疾病,特點是腹痛即瀉,瀉後痛減,反覆發作,有點像腸易激症發作時腹痛泄瀉交替的表現。如果患者同時有脾氣虛的表現,例如乏力肢困、胃口差等,可使用參苓白朮散健脾燥濕止瀉。如果因為精神緊張或情志不遂而形成肝氣鬱結,造成木旺乘土,妨礙脾胃的運化功能,中醫治療可同時抑肝扶脾,調肝可用柴胡疏肝散、逍遙散一類疏肝理氣方劑,可益氣健脾。

減肥運動

便秘也是患上腸易激症的其中一個症狀,中醫將便秘分為氣秘、熱秘、冷秘等多種類型,揭示中醫認為便秘有多種成因和原理,而且中醫便秘的治療,不可隨便瀉下通便,要謹守病機對證治療。針對腸易激症出現的排便困難,治療方向是調暢氣機,以行氣降氣為基礎,改善脾胃的活動功能和大便習慣。

腸易激症是一種功能失調多於胃腸道出現可見的病變,患者在臨床檢查或內窺鏡檢查不一定可以發現病變,診斷多數是依靠病史。患上本病的患者平日飲食應注意清淡和均衡,不過量食用辛熱、生冷、肥膩和難消化食物,以免脾胃經常受到刺激。患者在進食時可用少食多餐的形式,不要進食過飽。由於情志因素對本病關係密切,所以在用餐及平時要注意放鬆情緒,緊張、焦慮的心情容易造成肝鬱氣滯,影響胃口和消化。適量運動亦可調暢氣機和舒展身心,對改善胃腸功能有幫助。其他治療方法包括按摩腹部、進食益生菌等對部份患者亦有正面作用。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11743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