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中醫養生|濕疹、感冒治療後症狀反而加重,有機會是正常的「排病反應」?

中醫養生|濕疹、感冒治療後症狀反而加重,有機會是正常的「排病反應」?

仁濟醫院
-
日期: 2024-08-20

每逢病人到診所覆診,中醫師可能都會問病人在吃完藥症狀有什麼變化,感覺如何等等。但甚麼是症狀?事實上,症狀消失未必是好事。今日帶大家從中醫角度出發多了解一下自己的身體。

症狀其實是指病人自己察覺到身體上的不適,例如發熱、頭痛、腹瀉等等。中醫認識症狀的本質是人體的正氣和導致疾病的邪氣相互鬥爭的結果。症狀越劇烈,說明正邪兩方都強盛。當正邪相爭激烈之際,任何一方的衰退都可以使症狀減輕或消失。絕大部分病人來求診,都是希望減輕表面症狀,讓自己免受痛苦煎熬,但症狀消失是否一定是好事呢?

排病反應|症狀消失 但病因其實可能未處理?

事實上,表面症狀得以舒緩,但病因卻未解決,只是治標不治本。舉個例,身體能夠感受到痛楚時,說明至少還有氣血能夠到達病灶,但若身體麻木無知覺,雖然不會痛苦,但情況可能比想象中更嚴重。從中醫角度理解,如果治療是幫助正氣打敗邪氣而令症狀消失,當然是正確的治療。但如果治療是通過抑制正氣,令正氣無力抗邪而使症狀減輕或消失,邪氣將稽留或深入體內,釀成其他疾病,只會得不償失。

另一方面,如果原有的症狀加重甚至出現其他症狀,又是否壞事呢?其實不然,若治療能夠扶持正氣,令本身無力與邪氣抗爭的正氣奮起再戰,正邪再相爭,導致原有症狀加重或新的症狀出現時,其實是病情轉好的象徵,這就是中醫所說的「排病反應」的概念。

「排病反應」是指扶植正氣後,正氣重新開始與邪氣鬥爭,病情處在正氣祛邪的過程中,當邪氣排出,病人就會痊愈。此時病人雖然病症可能會加重,但只要適當休息養護正氣,或繼續治療以乘勝追擊,幫助正氣抗邪,待正氣徹底戰勝邪氣後,病情就會真正消失。

當症狀出現變化時,大家又應該如何判斷「排病反應」是否理想呢?判斷的其中一個原則,就是病人當時的精神狀態。若精神狀態轉好,就是好的現象。即使症狀有加重或者重新出現,通常只是暫時的情況,並不影響精神狀態好轉,屬於「排病反應」的範疇。精神狀態好時,身心都會感覺輕鬆,精力更充沛,心情更舒暢,更願意活動。所以病人無須緊張焦慮,應繼續配合治療與康復過程。反之,若病人的主訴症狀減輕,精神狀態卻變差,則屬於壞現象。

排病反應|快速了解常見「排病反應」表現!

以下有兩個常見的「排病反應」的例子:

流感速速好

排病反應例子|1. 感冒

感冒是最常見的外感疾病,因風熱、風寒、濕熱等邪氣從外入侵人體而發,一般有「從表至裡」的發展規律,症狀會先從體表出現,例如發燒、怕冷、頭痛身痛等,逐漸發展至上呼吸道症狀,例如打噴嚏、鼻涕、鼻塞等。然後發展至下呼吸道症狀,例如如咳嗽、氣喘等。如果在感冒後期經中醫治療再次出現汗出、鼻涕多、怕冷及吐痰等症狀,應為邪氣從内外出過程中的「排病反應」表現。

排病反應例子|2. 濕疹

濕疹通常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氣血不行,濕邪鬱在體表而發。在中醫治療過程中,尤其是使用過外用激素等治療方法是,濕疹在乾枯狀態下,往往會再出現發紅、流水等症狀加重的情況,最後才會康復。所以通常治療濕疹的病人需要熬過一段「排病反應」後,症狀不斷反復的情況才能迎來痊愈。

護肝產品推薦|長期食中藥會影響肝臟健康?

中醫治病講究「辨證論治」,對人體的總體狀態進行調整,并非「對症治療」。所以中醫通常透過了解治療後病人精神狀態是否有好轉來判斷症狀變化及治療的成效。因此,求診人不妨在服用中藥或接受中醫治療後,多細心留意自身的精神狀態及身體感受,再反饋給中醫師,將有助醫師把握你的病況。但醫患合作才是最重要,亦能更有效地為患者提供合適治療。如果發現身體有不尋常症狀或對上述文章及排病反應有疑問,不妨及早咨詢註冊中醫師意見。

文章撰寫:

胡晓如註冊中醫師

香港浸大學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榮譽)理學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內科)碩士

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註冊中醫師

仁濟醫院—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葵青區)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13375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