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幽門螺旋桿菌|可致癌?嗜吃魚生會增感染風險?醫生拆解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途徑、徵狀及治療方法

幽門螺旋桿菌|可致癌?嗜吃魚生會增感染風險?醫生拆解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途徑、徵狀及治療方法

袁靜怡
全科醫生
日期: 2023-07-04

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

五十多歲的黃先生,三個月前開始經常感到上腹部隱隱作痛兼肚脹,胃口變差,以致外形逐漸消瘦。黃先生服食治療胃痛的成藥也無甚改善,擔心身體出現問題 ,加上家人勸喻,於是向醫生求診。醫生問診後,建議他接受胃內窺鏡檢查,經檢查後發現胃部出現炎症,還另有2 顆瘜肉。

醫生在進行胃內窺鏡時已即時為黃先生切除胃瘜肉作化驗,並於胃黏膜抽取組織,進行幽門螺旋桿菌測試,以診斷胃部發炎的原因。結果顯示胃部確實受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相信胃炎情況由此而起。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病徵與消化不良相似易混淆

黃先生不太了解甚麼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本以為胃痛只因經常食無定時引起。其實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很普遍,全球估計約有3成或以上人口患有此症,患者可能會出現胃痛、噯氣、腹脹、噁心和嘔吐,但大部分患者未必會出現以上病徵,一般需透過進行胃鏡檢查、活檢快速測試(CLO Test)或幽門螺旋菌吹氣測試(Urea Breath Test)等來診斷病因。

幽門螺旋桿菌主要經由進食或接觸受感染的食物、水源或人體分泌而傳染,因此經常進食未經煮熟的食物,例如刺身、生蠔或生牛肉等,有機會增加感染風險。黃先生聽罷隨即向醫生「告解」,原來他特別鍾情日本菜,尤其愛吃各式刺身、魚生壽司等。

坊間有說法指,幽門螺旋桿菌「生命力強」!因它是唯一能於胃酸中存活的細菌,可以生存於胃部及十二指腸內。要知道胃酸的酸鹼度一般低於 pH2,幾乎沒有細菌可生存在其中。幽門螺旋桿菌能透過分泌酵素,減弱胃酸的殺菌作用,從而逃過「攻擊」,繼而破壞胃黏膜,引致胃部及十二指腸出現慢性發炎或潰瘍。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屬於第一類致癌物

別看輕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帶來的風險,現時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幽門螺旋桿菌界定為可引致胃癌的「第一類致癌物」── 即對人體有明確致癌性的物質。

胃部被幽門螺旋桿菌攻擊後出現長期炎症,可導致胃黏膜細胞變異,變得像負責吸收養份的腸道細胞(即「腸化生」),失去保護胃壁的功能。若變異情況不受控,便有機會演變成胃癌。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徹底滅菌減患癌風險

患者需要積極接受治療,減低受損黏膜細胞演變成胃癌的機會。醫生為黃先生處方滅菌療程 (Triple Therapy),即同時服用三種藥物,當中包括抑制胃酸分泌藥物及兩款抗生素。完成療程後,約8成以上患者能成功清除體內幽門螺旋桿菌。

眼睛乾

黃先生經治理後已沒大礙,並於完成滅菌療程後進行幽門螺旋菌吹氣測試作覆檢,結果顯示為陰性。至於會否再次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醫生提醒即使接受治療後成功滅菌,將來仍有機會復發或重覆感染。因此告誡他應改善飲食習慣,避免吃未徹底煮熟、辛辣等刺激胃部的食物,平日飲食要均衡。

另外,黃先生的胃瘜肉化驗報告顯示為良性,他慶幸及早發現胃瘜肉並已進行切除,因為醫生告訴他瘜肉存在於腸胃內的時間愈長,演變成惡性的風險愈高。不過,由於瘜肉有機會再次長出,因此醫生建議他定期進行腸胃鏡檢查,以策安全。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19990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