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肺炎疫情反覆,疫情除了導致健康問題,亦為香港帶來新常態,包括社交距離、在家工作、邊境限制及停課等,不少港人甚至要面對失業、減薪及無薪假期,有些更正經歷各種負面情緒,亦對精神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精神健康基金會曾分享真實個案,約29歲的Rachel在2009年確診焦慮症,本來近兩、三年情況已轉穩定,亦一直有服藥,但因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於2020年2月,症狀開始反覆。早前面對本港疫情爆發第三波,Rachel的症狀有進一步負面的影響。
Rachel憶述有一次在街上買外賣,附近有一位婆婆除下口罩打噴嚏或咳嗽,甚至吐痰,她當下十分警惕,覺得非常徬徨、驚慌,因此事而出現明顯的焦慮症症狀,如心悸、食慾不振,既擔憂又忟憎,這些症狀足足維持了一小時。
Rachel坦言,與人傾訴有助平伏情緒,後來每月覆診一次,會將自己的擔憂盡情與醫生分享,同時身為Youtuber的她會透過網上平台影片的分享,能夠從適量的社交溝通中多了解自己,有助處理情緒。同時亦能從中找到同路人,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精神健康基金會曾於2020年底發表一項調查,有關研究港人在第三波疫情期間的壓力指數、疫情對社交及家庭關係的影響及求助態度等。精神健康基金會副主席暨精神科專科丁錫全醫生指出,在逾3,800名受訪者中,有超過三成認為自己的壓力指數高,憂慮「精神海嘯」的危機在本港愈見嚴重。
丁醫生建議市民應細心留意自己或家人有否出現情緒困擾的身心症狀,若有需要,要適時尋求專業人士意見。「如果大家兩星期內持續出現以下情緒病徴,建議尋求醫生意見,包括夜夜失眠、情緒低落、提不起勁、精神緊張、食慾不振。」
丁醫生亦寄語,誰也會有情緒失落的時候,不要因感到尷尬而放棄求助,否則可能會引起更嚴重的情緒病。
Text:Fion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