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病徵多樣化易被忽略
編輯: Cherry Yeung
日期: 2012-07-26
大腸癌病徵多樣化易被忽略
儘管大腸癌已成為香港第二常見的癌症,但一般人對它的病徵認識不深,例如以為它只會造成大便帶血,卻忽略了其他徵狀,容易令患者錯過了及早求診的時間。
原來並非所有大腸腫瘤也會造成便血的,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馬天慧醫生解釋:「早期的大腸腫瘤位於腸道內壁,並不一定會造成明顯不適,特別是腫瘤距離肛門較遠時,即使腫瘤出血也未必可在大便顯示出來。」相反,大便習慣改變是常見的大腸癌病徵,例如每三至四天才大便一次,或是頻密得一天上三至四次廁所開大號等,都有機會是腫瘤作怪所致,卻經常最容易被人忽略。
另外,當大腸癌發展至較晚期時或會出現與大便不相關的徵狀,例如:
病徵 | 因由 |
體重下降,營養不良 | 由腫瘤引起的慢性消耗性症狀 |
貧血徵狀,如氣喘、心跳加速、疲倦 | 由腫瘤引起的慢性消耗性症狀, 或腫瘤不斷出血 |
腹痛 | 腫瘤造成腸道梗塞而產生脹痛 |
黃疸,即皮膚泛黃 | 腫瘤擴散至肝臟,以致阻塞膽管 |
正正由於早期大腸癌病徵不明顯,甚至沒有病徵,再加上部分患者忽略了一些可疑症狀,以致大部分大腸癌患者求診時病情已經屬於較晚期,當中更有部分患者的腫瘤已經擴散至身體其他器官,無法以手術根治,只能主要以藥物控制病情及紓緩病徵。馬天慧醫生指出,過往擴散性大腸癌治療以化療為主,常用藥物包括草酸鉑(oxaliplatin)、伊立替康(irinotecan)及口服化療藥卡培他濱(capecitabine)。一般來說,患者接受化療後,他們的無病變存活期約為9個月,而整體存活期則約為16個月。
不過,近年治療擴散性大腸癌除了化療藥物外,還有標靶藥物。馬天慧醫生說:「現時常用於治療擴散性大腸癌的標靶藥物分別是抑制腫瘤血管的貝伐株單抗(bevacizumab),及針對表皮生長因子的西妥昔單抗(cetuximab)。把標靶藥物加入化療一併治療患者,可以把腫瘤縮小的反應率由五成提升至七成。」與此同時,標靶藥物合併化療的治療方案,也有助延長存活期,馬天慧醫生以貝伐株單抗為例引述國際大型臨床研究顯示,指合併治療可把患者的存活期增加至約20個月1 。
1 Hurwitz H et al., N Eng J Med. 2004;350(23):2335-42
事實上,對只出現單一器官擴散的大腸癌患者來說,例如只擴散至肝臟的話,透過手術把擴散腫瘤及原發腫瘤一併切除,可以大幅提升存活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可高達三成,甚至有望達到根治,較不能進行根治性手術切除的五年存活機會只有百分之八,存活情況明顯理想得多。
而標靶藥物配合化療可令更多患者可以接受根治性手術,馬天慧醫生引述一個五十多歲的晚期大腸癌個案:「當時患者在求診前已經出現食慾不振、體重下降及便秘等情況,最初他以為這只是普通的腸胃毛病,然而這些病徵卻持續了兩、三個月也沒有消失,他才找醫生檢查,結果證實他患上大腸癌,並發現他的腸臟及擴散至肝臟腫瘤體積不小,故此不適合接受手術,於是先接受標靶藥物貝伐株單抗配合兩種化療藥物的治療。治療進行至一半,腫瘤已經明顯縮小。待八個療程完成後,腸臟的腫瘤已小得幾乎看不見,而擴散至肝臟的腫瘤也縮小了八成,適合接受腫瘤切除手術。這位患者由確診到現在已差不多兩年,期間沒有出現任何不適,治療可算是非常成功。」
最後,馬天慧醫生補充:「西妥昔單抗只對帶有KRAS基因無變異的患者產生療效,但貝伐株單抗則不受此限,所以接受標靶藥物治療前需取出腸道組織進行基因測試,以選擇藥物。」
6297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