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約40歲的A小姐早前發現經常臉紅紅;同時長時間戴口罩下,斷斷續續長粒粒了好一段時間,惟初時以為是長暗瘡,不以為意,怎料至最近因工作壓力大增,皮膚持續紅腫,甚至起丘疹、膿液,始覺得不妥當,遂去求醫。經檢查後,醫生判斷她患上玫瑰痤瘡,病情達到中度至嚴重程度,需要接受口服藥物及外用藥膏治療。
玫瑰痤瘡是常見的皮膚病,但常被誤以為暗瘡、皮膚敏感等。到底玫瑰痤瘡初期症狀是甚麼呢?玫瑰痤瘡可以斷尾?如何急救或紓緩玫瑰痤瘡?
澳門註冊西醫陳思遠醫生表示,玫瑰痤瘡不會傳染,患者以女性較男性為多,普遍發病高峰期約20至40歲左右,然而玫瑰挫瘡發病原因尚未明確,但在醫學上一致認為它是很多因素引起的疾病。
玫瑰痤瘡常見誘發因素包括:
玫瑰痤瘡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4大類型:
玫瑰痤瘡與暗瘡、皮膚敏感徵狀相似,那麼該如何分辨呢?
陳醫生表示,玫瑰痤瘡初期臨床表現多是影響以鼻子為中心的臉部菱形區域(即額頭、兩頰、下巴位置),並會伴隨少許灼熱感、刺痛,之後有機會慢慢發展成在紅斑基礎上,出現細小丘疹,嚴重甚至會發炎、起膿皰,而由於反覆發炎致局部皮膚軟組織增生,亦可能引起「酒糟鼻」情況。
暗瘡(俗稱青春痘),顧名思義多發生於青春期,一般男女發病比例相若,原因主要是在青春期,體內的激素不斷增加,從而刺激毛囊皮脂腺分泌旺盛,導致毛孔閉塞,引起毛囊發炎,而且會出現於臉上、頸部、胸前、後背等皮脂腺分布比較多的位置。
而皮膚敏感則多數是由皮膚乾燥所引起,好發於擁有過敏基因或濕疹患者上,通常因為使用不合適的護膚品或化妝品後,或在秋冬轉季期間等,皮膚出現泛紅、脫皮、搔癢等情況。
一般來說,醫生會按患者出現的徵狀採取對應治療。
陳醫生指,對於症狀較輕者,會處方外用藥物來改善症狀,例如採用含伊維菌素(Ivermectin)成分的外塗藥物,有助減少蠕形蟎蟲;蘊含溴莫尼定(Brimonidine)成分的可抑制血管擴張,患者可於出席重要場合前預先塗上,用作暫時性紓緩面部泛紅症狀;壬二酸(Azelaic acid)則具鎮靜肌膚、控油、抗敏感功效;而含抗生素成分的藥膏,如克林達黴素(Clindamycin),有效殺菌,可用來治療皮膚膿皰感染。
至於中度至重度病症的玫瑰痤瘡患者方面,醫生會給予抗生素如四環素、紅黴素等,或異維A酸等口服藥物來治療。她指,若是已形成為惡性擴張的血管或紅斑,可進行彩光及激光治療;而若不幸患上「酒糟鼻」,則有可能需要透過手術方式來處理。
陳醫生強調,若玫瑰痤瘡得到適切治療,一般都能夠痊癒。當然,飲食習慣及日常皮膚護理同樣不應忽視,建議患者宜避免進食辛辣刺激食物、奶類製品,並減少喝濃茶、烈酒、咖啡等飲料,從而減低出現刺激血管擴張,令到皮膚充血的機會;應注意防曬,外出時可拿傘、塗防曬或戴帽子來遮擋陽光紫外線;以及避免置身悶焗炎熱環境,例如焗桑拿、高溫瑜伽、浸溫泉,或人多擠迫的地方等。
玫瑰痤瘡雖然並非嚴重疾病,惟在面部外觀、日常生活為不少患者帶來困擾。她提醒,若是察覺有疑似玫瑰痤瘡特徵,應盡快主動前往求診,找出原因並對症下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