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生活百科 >  【認識心臟病】心臟結構異常易中風?

【認識心臟病】心臟結構異常易中風?

Fion
編輯: Fion
日期: 2020-04-03

對於中風後的症狀,如半身不遂、言語不清、吞嚥困難和大小便失禁等,相信大部分人也不陌生。但不少人認為自己不會中風,尤其是較年青及飲食較健康的一群。心臟科專科陳良貴醫生指出:「除了三高這較為人熟悉的中風高危因素外,結構性心臟病亦可能會為患者帶來中風危機。」

結構性心臟病引發房顫 增中風風險

結構性心臟病泛指因心臟或主要血管結構異常而引起的心血管病,包括先天性心漏症、心房或心室間隔孔、心肌肥厚症及心瓣毛病等。醫生會視乎病情去決定治療方案,以較常見的心瓣毛病為例,當症狀嚴重,甚至影響心肺功能時,便有機會需做手術去修補或更換心瓣。

結構性心臟病有機會引發心房顫動(房顫),患者的心跳規律變得混亂,血塊容易形成。當它流上腦部時,有機會令血管栓塞,導致中風,而房顫患者比一般人的中風風險高5倍。

房顫無明顯病徵 陣發性發作難診斷

除了結構性心臟病患者外,曾心臟病發、患高血壓或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也是房顫高危一族,但因大部分患者沒有明顯病徵,有些患者經歷中風及進一步診斷後,才知自己患有房顫。

常用的監測心律方法包括ECG心電圖及手提心電圖機,陳醫生表示:「由於房顫情況未必會持續每一分鐘都發作,因此一次性ECG心電圖檢查,未必能捕捉到有效的診斷依據。」醫生或會建議患者使用可携式心臟檢測儀,進行較長時間監測,例如:24小時、72小時,甚至一周,以便捕捉陣發性房顫發作。現時市面上亦有些行動心電圖(Mobile ECG)可用作監測心跳,提供多一種工具以助診斷。

房顫治療目標為預防中風

房顫的治療目標包括控制心律、心速及預防中風。薄血藥常用作預防房顫引起的中風,大致可分為傳統藥物華法林及新式口服抗凝血劑。根據國際研究,在預防房顫引起的中風方面,新式抗凝血劑比華法林的功效高接近2成,而出血性中風的風險亦減低一半。

而華法林的藥效容易受食物中的維他命K影響,亦可能會與其他藥物相沖,患者需定期驗血來監測凝血指數(INR)及調節藥物劑量。服用華法林的患者需注意飲食,避免進食維他命K含量高的食物,否則會令INR大起大落,而服用新式抗凝血藥的患者則不需戒口及經常驗血。

如同時患上結構性心臟病和房顫的人士需留意,雖然手術可以解決根本的結構性問題,但房顫情況不能逆轉。曾有75歲的患者發現自己運動時胸口感不適及氣促,經診斷後發現患上主動脈心瓣嚴重狹窄,並引發房顫。他後來進行微創心瓣手術後,仍需長期服用新式抗凝血劑,以減低將來因房顫引起的中風風險。

資料提供:心臟科專科陳良貴醫生

訪問片段:

 

延伸閱讀:
  1. 有心臟病/三高應否接種新冠疫苗?心臟專科醫生詳解新冠肺炎康復者的後遺症、疫苗相關的心血管系統併發症
  2. 冠心病 | 接種新冠疫苗竟找出嚴重隱性冠心病?心臟專科醫生建議男士45歲始須定期檢查心臟

5035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