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醫學進步,相應腦癇症診斷技術亦日新月異。香港腦癇學會委員施嘉榮醫生稱:「有些病人沒有病灶,即結構上找不到問題,可以考慮放入侵性腦電圖尋找不正常的腦電波。以前醫生會開顱在大腦表面鋪上電極,再到病房測試,傷口較大,出血風險較高。現今,使用立體定向腦電圖SEEG,用細的電鑽(2.4mm),鑽一個細孔,將很幼細的電極(0.8mm)放入腦部,檢測腦電波,取替傳統手術。病人手術後痛楚減少,出血機會減低,而不正常腦電波的偵測變得更加準確。甚至可以直接在電極進行射頻消融RFA,微創治療大腦中不正常電波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