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生活百科 >  潰瘍性結腸炎|近30年攀升近17倍 調查揭患者平均每日如廁9次

潰瘍性結腸炎|近30年攀升近17倍 調查揭患者平均每日如廁9次

Fion
編輯: Fion
日期: 2022-02-14

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腸道炎,據醫管局數據顯示,本港於2020年有1,839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患者的結腸可能會不斷發炎、惡化,若未能及時獲得適切治療,最終可能需要切腸及短暫或終生配戴造口袋。

香港炎症性腸病學會秘書暨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張嘉盛醫生稱,「此症可謂『手尾長』,若無法控制病情,約 15%患者最終需要接受切腸手術」,於手術後,患者需暫時或永久性貼上造口袋以收集糞便。

調查:患者發作最長維持4個月

有研究顯示本港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於近30年間攀升近17倍;此症的發病高峰期是20至30歲。病人組織「香港結長友會」於去年12月至上月進行問卷調查,訪問了61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結果發現46%受訪患者於30歲或以前確診,72%擁有專上教育或以上學歷。受訪患者在病發最嚴重時,症狀平均維持達4.4個月、一天內平均進出洗手間9次、平均需留院15天。

潰瘍性結腸炎成因未明,但醫學界相信可能是遺傳、免疫系統失調、環境因素、腸道微生物菌群失衡所致。患者普遍無法預料何時會病發,而病發時的症狀更直接影響日常生活,如66%患者曾於進食後需馬上去洗手間,46%頻繁腹瀉、39%曾失禁,10%更曾需穿尿片;逾三成患者同時患上抑鬱或焦慮症等情緒病。

香港結長友會主席袁文超先生指出,「調查發現近半患者曾遇失禁的尷尬場面,部分更要穿尿片,對年輕患者來說確實非常難以接受;更令人困擾的是,再病發時嚴重情度及頻率或會加劇。 」

血液:每次所捐贈的一包全血可救治3個或以上病人

潰瘍性結腸炎會反覆發作且有機會愈趨嚴重,一名年僅37歲的女患者多年來病情反覆,每年至少病發一次,曾服用抗炎藥物、類固醇及免疫調節劑治療。至去年2月再次因腹瀉帶血及貧血入院,當時已對類固醇產生依賴,稍為停止用藥2至3周徵狀隨即出現,而免疫調節劑治療亦成效不彰及出現嚴重白血球過低的副作用;最近根據醫生建議轉用生物製劑治療。

治療

張嘉盛醫生指出,長期使用類固醇有機會出現如糖尿病、高血壓、白內障、骨質疏鬆及骨折等副作用,故不能長期使用,若這患者一直未轉用生物製劑而病情持續惡化,將有可能出現急性嚴重潰瘍性結腸炎、中毒性巨結腸症,甚至穿腸、結腸癌風險,最終難逃切腸命運,故及早接受適切治療至為重要。

然而,雖然生物製劑已被納入香港藥物名冊,但僅資助嚴重患者的首個多月藥物費用。在是次調查中,有48%受訪者獲醫生建議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當中逾四成患者未有或停止接受相關治療;主要都是經濟原因,不符合政府資助申請門檻及未能支付治療費用。

1701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