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腎癌可以說是無聲殺手,要早期發現並不容易,因沒有太多可察覺症狀,很多患者要到較晚期才發現。在本港,在過去十多年間,腎癌個案數字上升達五成半之多,死亡率約為三分之一,於2018年,腎癌新確診人數接近800人。腎癌的藥物治療在過去十年並沒有太大突破,令治療難度增加。不過,對於轉移性腎細胞癌最新的「免疫及標靶聯合治療」出現,則為腎細胞癌治療帶來嶄新發展,為晚期轉移性腎細胞癌的病人提供突破性治療選擇。
腎癌分為腎細胞癌、腎盂癌、腎腺癌及其他較少見的腫瘤如肉瘤等,當中腎細胞癌是腎臟最常見的惡性腫瘤。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會長、臨床腫瘤科專科鄺維基醫生指出:「在本港,腎癌最常見的發病年齡在50歲以上,以65至75歲達到最高峰,現時每10萬名港人中,平均約有10人患上腎癌。早期的腎癌可能出現一些輕微的徵狀,如果及早發現,可以增加治愈的機會。三大典型的病徵是血尿、腰痛,以及在腹部發現硬塊。」
若罹患轉移性腎細胞癌代表癌病已經擴散,當中分為低、中、高風險以估算預後。化療對患者作用不大,治療會以標靶藥物為主。導致腎癌的主要原因是體內的抑癌基因產生突變,而腎細胞癌的生長與血管生成有密切關係。標靶治療藥物可以防止血管生成,有助抑制腫瘤的生長。多年來第一線的標準療法是標靶治療,療效雖然不錯,但可惜治療反應率較低,而且應用在中至高風險患者上的作用也不太理想。
對於轉移性腎細胞癌最新的「免疫及標靶聯合治療」法,既能防止血管生成,阻斷癌細胞的養分來源,從而抑制腎細胞癌的生長,又能剌激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辨認及攻擊癌細胞,聯合兩種治療方法能產生協同效應,雙劍合璧,療效倍升,進一步加強治療的效果,提升治療反應率及存活率。在數據上,此聯合治療比傳統的標靶治療法有明顯優勝之處,更已獲國際認可,為治療晚期腎治療癌第一線治療。
綜合各大研究結果,無惡化存活期的中位數約是傳統治療的2倍。另外,治療反應率約是傳統治療的2倍,而完全緩解率更約是傳統治療的3倍。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副會長、臨床腫瘤科專科潘明駿醫生補充,「聯合治療的應用廣泛,適用於所有低、中、高風險患者」,「有10%轉移性/擴散性腎癌病人的身體再偵測不到癌細胞。」
82歲、本身有缺血性心臟病、高血脂、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的長期病患長者,因出現嚴重的腰部疼痛、骨骼疼痛和呈現呼吸急促,求診檢查後發現腎臟、肺、骨骼、肝臟和淋巴結懷疑有遠端轉移的腫瘤,同時胸部X光顯示肋膜出現積水,病人也發生血尿的情況。經提取組織檢驗後,診斷為轉移性腎細胞癌,屬於中度風險的一類。病人隨即進行了3個週期的「免疫及標靶聯合治療」後,患者反應良好,首先,轉移到肺部的腫瘤有明顯改善,肋膜積水減少。2020年11月,在經過11個週期的治療後,患者的腫瘤縮小,食慾獲得改善,體重亦有所增加,甚至以往需要坐輪椅,也可以在沒有協助的情況下行走。
潘明駿醫生表示:「由於免疫及標靶聯合治療方法療效顯著,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FDA)和歐洲藥品管理局(EMA)於2019年已正式批准使用。在過去兩年,有三項第三期臨床醫學研究證實,最新的聯合治療比傳統標靶治療更具有整體存活效益,可降低死亡風險約4成,實屬一大突破。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疲倦、血壓增高、肚瀉和手足症候群等,也有機會出現炎症性副作用,但整體副作用輕微及合乎預期。」
Text:Fion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