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微生物—腸道—腦軸」與柏金遜病發病機制的關係,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聯同微生物學系、腦神經科、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外科學系、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及德國卡塞爾Paracelsus-Elena醫院柏金遜和運動障礙中心,合共招募441人參與研究,包括健康人士、RBD患者的直系親屬、RBD患者和早期柏金遜病患者參與研究。
是次研究結果發現RBD患者及其直系親屬的腸道會出現與柏金遜病患者類似的腸道微生態失衡,主要表現為有健康促進作用的細菌(如普拉梭菌和羅斯氏菌)減少,和促進炎症及破壞腸道屏障功能的細菌(如柯林斯氏菌和艾克曼氏菌)增多。而這些菌群變化不能完全被柏金遜病和RBD患者的便秘症狀及服用相關藥物所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