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身㷫,不少人以為只是小菜一碟,寧願自行到藥房購買成藥、或喝碗涼茶了事。但有中西醫提醒,不少人連自己本身患的是哪一種病也未弄清楚,又缺乏用藥常識,自行亂吃藥分分鐘會出事,建議有病還是快看醫生!Text/Chanel
家庭醫生張永德醫生(上圖)引述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資料道,港大去年10月訪問了超過500位25至60歲操廣東話人士,了解其「自醫」習慣。調查發現受訪者過去一年平均生病4次、當中3.5次選擇自行處理。教育程度較低者、或女性比較多選擇自醫。
同樣病徵 不等於吃同一種藥張醫生憶述,曾經遇過一位40歲男病人,連續數週出現頭痛,自行服用止痛藥後,情況時好時壞;及後出現胸悶心悸、呼吸困難,於是求診。初步檢查發現其血壓水平上升至上壓200、下壓120,屬極高水平(註一),更是該年齡層中少見病例。其後獲診斷為患有家族遺傳原發性高血壓,若不處理,中風及心臟病發的風險將非常高。註一:正常血壓:上壓不高於140,下壓不高於90。
此例子反映出,很多時候表面相同的病症,背後可以由許多不同病因引致。上述病人以為服用止痛藥便可解決問題,誰知控制血壓才是治療重點。而當中醫生的診斷過程,和對服藥後病情轉變的監察十分關鍵;一般人的常識,不足以自行判斷。
而自行用藥,不論是到藥房購買成藥抑或獲得醫生處方後自行配藥均藏有極大風險。譬如不少人不知道外用鎮痛貼、消炎藥或傷風熱飲等均有含撲熱息痛成份,一方面吃口服止痛丸,一方面敷鎮痛貼,可能會不自覺超出建議攝取量(註二),對肝臟造成負擔。加上現時不少人喜歡於國外,如日本、韓國旅遊時購買成藥,卻看不懂當地文字,對藥品成份一概不知;由於並非本地註冊藥物,服後若感不適,醫生也可能無從得知該藥品成份。註二:撲熱息痛每日建議攝取量不可多過4克。
常見自行用藥陷阱
至於廣東人大都喜歡喝涼茶解決小毛病,註冊中醫師張賢君(上圖)指出,不少香港人並不了解自己的體質,盲目相信廣告推銷,每逢喉嚨痛、生飛滋便吃龜苓膏、喝涼茶,結果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讓身體越來越虛,得不償失。
港人多陰虛 涼茶不能四季都飲不少人喜歡問醫師自己是寒底還是熱底,醫師只能無奈地說,病人體質其實並非簡單以寒熱作區分,反而更多的情況是寒熱夾雜。都市人的生活,大多夜睡、壓力大,因此多有陰虛的體質,但表徵可能會讓人誤認為是熱氣。實際上卻非真的熱,而是假的熱,若用清熱涼血的方法來處理,就錯了。
又如不少人都覺得很有益的羅漢果水,在秋燥日子喝來固然可清咽潤喉,卻非一年四季都適合飲用;簡單而言,不能一本通書看到老。許多主婦口耳相傳,喜歡到內地購買中藥材煲涼茶,醫師勸諭不要購買來歷不明的藥材,因缺乏監管的中藥可能含有大量重金屬,品質沒保證。
醫生的建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