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人常掛在嘴邊的「唔駛急,最緊要快!」你以為只是說笑嗎?忙碌、焦慮、躁急,每天都在繁重的工作中鬥爭,為生活營營役役。我們常會因睡眠不足、缺乏運動、飲食不均、心理壓力等,導致身心健康失衡,令身體健康、精神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三方面都不達標。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身心健康新標準,有以下五方面……撰文:新生精神康復會
1. 快食:吃得痛快,不偏食。如出現持續性無食慾狀態,則意味著腸胃或肝臟可能出現了毛病。
2. 快眠:上床後容易入睡,而且睡眠舒暢,醒後頭腦清醒,精神飽滿。如睡眠時間過多,且醒後仍覺乏力不爽,則是心理及生理的病態表現。
3. 快便:能暢快地排泄大小便,便後不會感到疲倦。
4. 快語:說話流利、頭腦清晰、思考敏捷、不會詞不達意。
5. 快行:行動自如、身手矯健、動作流暢。如下肢常感沉重,可能患有內臟疾病;如常感覺四肢乏力、舉步維艱,則可能是心情焦慮所致。
要保持身心健康,必須以積極正面的態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並持之以恆:1. 保持生活規律作息要定時,保持充足睡眠,以確保各種生理機能發揮得最好。
2. 適量運動在空餘時間多做運動,多步行,少乘汽車。
3. 均衡飲食注重均衡飲食,多吃「三低一高」食物,即低脂、低鹽、低糖、高纖;每日最少飲6至8杯水。
4. 胸襟廣闊每天抱著樂觀態度去生活,懂得原諒與寬恕,不要過份執著,常懷知足感恩的心。
5. 積極減壓多閱讀正面及勵志的文章,多欣賞大自然。
除以上幾項建議外,多聽柔和的音樂對增進身心健康亦有一定的幫助。音樂讓人抒發情感,舒緩不安與緊張情緒,幫助入睡,消除身心疲憊,使人恢復幹勁。同時,聆聽音樂應選擇讓自己放鬆及愉快的音樂,不可勉強聽自己不喜歡,或令自己感到焦躁不安的曲子,否則只會弄巧反拙,對自己造成壓力。
此外,我們亦可透過藝術創作、歌唱、舞蹈及演奏樂器等表達自我,抒發情感,或從參與合奏或團體表演的過程中認識自己,改善社交技能,建立良好的群體關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