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腸易激綜合症能否根治?36歲男餐後肚痾 中藥調理速見成效 中醫:改善3大日常減復發

腸易激綜合症能否根治?36歲男餐後肚痾 中藥調理速見成效 中醫:改善3大日常減復發

方樹堅
註冊中醫師
日期: 2025-02-04

腸易激綜合症-腹痛-泄瀉-便秘-中醫治療腸易激-方樹堅醫師

腸易激綜合症是甚麼?

腸易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指反覆出現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和大便形狀異常。常見的排便習慣改變包括便秘、腹瀉或兩者交替。如果這些症狀在三個月內每週至少出現一次,而且大腸內視鏡檢查正常,則可能患有「腸易激綜合症」。

腸易激綜合症多見於30至59歲人群,女性患病率略高。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現代研究認為「腦-腸軸」失調導致腸道功能異常是主要因素。根據2016年美國腸胃科學會羅馬四診斷標準(Rome IV criteria),腸易激綜合症分為四種類型:腹瀉型、便秘型、混合型和未定型。目前醫學界尚無根治腸易激綜合症的方法,藥物治療以舒緩症狀為主,例如腹瀉發作時醫生一般會處方止瀉藥。

腸易激綜合症病例 中醫治療見成效

最近診所有一位36歲的袁先生因反覆腹瀉求診。經方醫師詳細詢問,發現他近半年轉職到食品公司,工作中經常試食雪糕新品。最近,他每次正餐後都會突然感到劇烈腹痛,急需上廁所,每次都瀉下如注,瀉後痛感隨之減輕。久而久之,袁先生外出用餐時情緒變得緊張,擔心找不到廁所。

方醫師診斷袁先生為「泄瀉」及「腸易激綜合症」,為脾虛濕蘊所致。醫師解釋因為袁先生長期食用生冷食物,導致脾胃受損,濕困脾胃。醫師為他處方一周的健脾祛濕止瀉中藥,並囑咐袁先生少吃生冷食物,避免著涼,亦需鍛煉身體以增強脾胃功能。經過一周,袁先生餐後腹瀉明顯減少。為了防止復發,再予兩周中藥鞏固療效,最終袁先生身體恢復正常,不用再擔心餐後要急忙找廁所了。

腸易激綜合症-腹痛-泄瀉-便秘-中醫治療腸易激-方樹堅醫師

腸易激綜合症的中醫辨證

從中醫角度,腸易激綜合症屬於「腹痛」、「泄瀉」、「便秘」範疇。致病因素與飲食所傷、情志失調、感受外邪以及先天禀賦不足、臟腑虛弱有關。整體病機為肝失疏泄、脾胃失和。

腹瀉型常見證型包括:

  1. 肝鬱脾虛:腹痛即瀉,瀉後痛減,發作與情緒變化有關;
  2. 脾虛濕蘊:餐後大便溏瀉,腹痛腸鳴,常因勞累或受涼後發作或加重;
  3. 脾腎陽虛:黎明前臍腹作痛,腸鳴即瀉,可見腹部冷痛,得溫痛減;
  4. 大腸濕熱:腹痛即瀉,瀉下急迫或不爽,氣味臭穢,可伴有肛門灼熱。

便秘型常見證型包括:

  1. 肝鬱氣滯:大便乾結,或欲便不出,常伴胸脅脹痛,噯氣頻作;
  2. 陰虛腸燥:大便硬結難下,如羊屎狀,常伴口乾、形體消瘦、潮熱盜汗;
  3. 肺脾氣虛:大便乾或排便困難,用力努掙則汗出短氣。
混合型常見證型包括:
  1. 寒熱錯雜:腹痛伴排便、腹瀉交替發作,便前腹痛,便後減輕。

中醫如何治療腸易激綜合症?

中醫治療根據不同證型使用不同中藥。例如,肝鬱脾虛者主要抑肝扶脾,健脾化濕;脾腎陽虛者則加強溫補脾腎;大腸濕熱者需用清熱利濕的藥物;而大腸燥熱者則應清腸泄熱,潤腸通便。臨床上需分清病機虛實主次,切忌隨便用固澀或通便藥。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此外,針灸也能有效控制和減輕症狀,改善氣血循環,放鬆神經系統,增強脾胃消化功能。

3大生活調護助改善腸易激綜合症

腸易激綜合症雖然是一種良性疾病,不會增加大腸癌的風險,但反覆發作的症狀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治療的目標是改善症狀、減少發作頻率和程度,並提高生活質素。日常調護重點在於:

FODMAP-腸易激綜合症-腹痛-泄瀉-便秘-中醫治療腸易激-方樹堅醫師

  1. 調整生活方式:減少煙酒攝入,避免過度勞累,保持充足睡眠,特別在冬春季節注意保暖,並經常鍛煉(例如練習太極拳),有助改善胃腸功能;
  2. 改善飲食習慣:限制富含腸道發酵的短鏈碳水化合物(FODMAP),避免高脂肪、辛辣和重香料的食物。高膳食纖維食物對便秘有效,但不利於腹痛和腹瀉。寒涼食物可能加重腹瀉。若有食物過敏,應透過測試找出並避免致敏食物;
  3. 保持心情舒暢:培養積極生活態度,避免不良情緒影響。如有需要,可向專業心理學家尋求幫助。加強對患者心理疏導對於緩解其症狀有一定幫助。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