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醫學新知 >  中大牛津復旦等合作研究 溫度對血漿蛋白影響 揭逾八成與「血壓上升」或「缺血性心臟病」發病風險相關

中大牛津復旦等合作研究 溫度對血漿蛋白影響 揭逾八成與「血壓上升」或「缺血性心臟病」發病風險相關

Fion
編輯: Fion
日期: 2025-04-24

中大牛津復旦等合作研究 溫度對血漿蛋白影響 揭逾八成與「血壓上升」或「缺血性心臟病」發病風險相關

中大醫學院、牛津大學、復旦大學與倫敦衞生及熱帶醫學學院合作,進行了全球最大規模的同類研究,首次評估溫度對中國人口血漿蛋白的影響。研究分析了中國成年人群中,溫度對人體内近3,000種血漿蛋白的影響,發現當中949種血漿蛋白對溫度變化產生顯著反應,其中超過八成與「血壓上升」或「缺血性心臟病」的發病風險有關。研究亦揭示溫度變化對炎症反應、血小板凝集等方面的影響,從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的機制,為了解全球日益異常的天氣如何影響健康提供重要見解。

共同通訊作者、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何建輝教授表示:「這項創新的跨學科研究就像一張『溫度與血漿蛋白的關係圖』,清楚揭示氣候和環境變化對健康的影響。當面對極端天氣時,人體將運用數百種蛋白質來應對,而這些變化對人類健康具長遠影響。」

冷暖空調機消委會報告

近年的血漿蛋白質組學研究主要集中於長期平均溫度對西方人口的影響,卻忽略了日常溫度變化帶來的急性健康影響,以及這些日常變化對中低收入國家人口的潛在影響,而這些國家往往沒有足夠的中央暖氣或空調以應對非適宜溫度帶來的挑戰。

高溫對血漿蛋白影響顯著

是次研究在同類研究中屬最大規模,團隊分析中國嘉道理生物銀行近4,000名來自中國十個氣候各異的地區(由哈爾濱至海南)的中國成年人的血液樣本,檢測近3,000種血漿蛋白的濃度。考慮到溫度變化的延遲效應,例如低溫對蛋白質的影響可能需時數天,研究區域的溫度被分為「過冷」(區域記錄最低5%的溫度,即低於-2.1°C)和「過熱」(區域記錄最高5%的溫度,即高於29.5°C),並以17.7°C為中位數作參考基準。

研究團隊發現有949 種血漿蛋白與非適宜溫度的變化有顯著關係,當中超過 80%以上的血漿蛋白與「血壓上升」或「缺血性心臟病」的發病風險相關。這些蛋白質與「炎症反應」、「免疫調節」、「血小板凝集」等病理路徑有相關特性。

反映溫度與血漿蛋白含量關係

是次研究亦反映了溫度與血漿蛋白含量之間的關係。5°C至10°C的低溫環境對人體體內的血漿蛋白影響最為顯著;在低於5°C環境下,未見更嚴重影響,原因可能與使用暖氣或人體的生理適應有關。相反,在溫度超過17.7°C後,每上升1°C,蛋白質變化整體呈線性關係,顯示研究對象對高溫的生理調節能力較差,而這可能與其居住環境條件相關,例如缺少空調,或生理機制上的差異有關。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博士後研究員郭一童博士表示:「是項研究為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提供新線索,例如冬季較多出現心血管疾病,可能與低溫誘發炎症蛋白上升有關。血漿蛋白作為重要的生物標記,有助開發針對蛋白的藥物,以減低因溫度變化而引發的相關疾病風險。」有關研究結果已在知名國際環境科學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發表。

Text:Fion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