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癌,又稱為「沉默殺手」,主因是早期發現不易,且惡化快速。一名60歲家庭主婦持續胃痛半年,曾到診所看醫生及自行買藥,惟情況一直未有好轉,最後到醫院檢查後確診罹患胰臟癌末期,在4個月後病逝。
台灣安南醫院醫師許秉毅在健康節目《健康2.0》分享以往病例,有一名60歲女士原本身體健康,大約在一年前確診患上糖尿病,聽醫生吩咐按時吃藥,惟至半年前,開始感到上腹靠近胃部位置不舒服,曾經到診所求醫,服藥後症狀似有紓緩,惟隔了一段時間又開始感到疼痛,由於以為自己可能只是胃痛,於是便自行到藥房買藥服用。然而,右上腹的疼痛情況持續一個月,遲遲未見改善,該女士察覺有不妥,於是去醫院求診。醫生幫她進行初步的身體檢查時,發現該女士的肝臟變大,透過超聲波檢查更發現她的肝裡長了大概20、30粒小腫瘤,判斷為癌細胞轉移,於是檢查胰臟位置,隱隱約約看到團塊,隨即再安排進行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結果證實是胰臟癌,合併轉移至肝臟,惟該女士不願接受其他後續治療,結果4個月就不幸病逝。
近年,胰臟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趨勢,甚至出現年輕化趨勢,令大家愈見關注「胰臟癌」問題。 如何及早發現胰臟癌?胰臟癌的成因又是甚麼?
胰臟癌於全球最常見癌症類型中排名第12位,按死亡率計排名第7位。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數據,在2019年躍升成為本港第11位最常見癌症,雖然胰臟癌只位列第11位最常見的癌症,但卻是全港致命癌症的第5位。在2019年,胰臟癌導致740人死亡,表示胰臟癌的整體預後情況較差。根據香港癌症基金會資料指,胰臟(pancreas)是消化系統的一個腺體,位於左上腹、胃和脊椎之間。胰臟癌可分為外分泌瘤,即胰臟裡分泌胰汁的腺體細胞失控增生,通常始發於胰管內壁,佔胰臟癌90%;內分泌瘤,指胰臟分泌胰島素的腺體細胞失控增生,佔胰臟癌不足一成。1
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的博士生黃俊杰曾指出:「過去10年,胰臟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整體呈上升趨勢,表明其高危因素越來越普遍, 包括人口老化、代謝疾病和不良生活習慣。年輕人口中胰臟癌發生率的上升趨勢也很明顯,除遺傳因素外,肥胖、飲酒、吸煙、缺乏運動和代謝疾病也可能是造成胰臟癌的原因,應盡早採取行動控制這些因素,以降低罹患胰臟癌的風險。」3
患上胰臟癌、無論是切除部分或整個胰臟,都會減少胰島素分泌,令血糖偏高,有機會引發糖尿病,所以胰臟癌患者須特別注意飲食。對於胰臟癌患者,由於其癌症特性和治療方法均會影響身體吸收營養,容易削弱患者抵抗力,所以他們當務之急需要攝取足夠能量維持身體機能,控制血糖反而其次。值得一提,胰臟癌引發的糖尿病有別於一般的糖尿病,故此治理方法亦不一樣,所以求診時謹記告訴醫生胰臟癌病歷。部分胰臟癌患者可能會因為噁心、便秘,令身體難以吸收糖尿藥,以致血糖持續偏高,未能控制病情。患者須把實情告訴醫生,了解是否需要轉換其他可行方案。此外,若是體力能夠應付,可多做輕量運動,例如散步、伸展、太極等,以消耗體內糖分,幫助降低血糖。1
Text:Fion圖片來源(部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