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話有個有趣的詞語叫「濕滯」,很多人看中醫後也會被告知臟腑內有「濕」,症狀為頭重重、四肢無力、精神疲乏、胃口不佳,甚至會小便不暢。「濕」在中醫理論中被歸作一種「邪」,即會侵害人體的自然環境因素,可解釋疾病的發生和變化過程。在春天這個潮濕多雨的季節,我們更要特別小心飲食,避免生病。
在體內有濕、飽飽滯滯的時候,我們應該吃清淡一些;吃過量肥膩、濃味的食物反而會加重脾胃的負擔。因為身體消化食物、轉換成能量這個過程本身也是一種消耗。而飲用湯水便是一個溫和地補充營養,又不造成消化負擔的好方法。以下這幾種家傳戶曉的湯水,原來有極佳的防病功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