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大腸癌確診數字有持續上升的趨勢。2010年,每年新症有超過4,000宗,位列香港癌症第2位。幸好,結腸內視鏡(俗稱大腸鏡)檢查能檢測及幫助醫生切除細小的瘜肉,減少惡化的機會,但大家不要掉以輕心,因為我們的飲食漸趨西化,多肉少菜和高脂的飲食都會大大增加患大腸癌的風險。撰文:明德國際醫院外科專科丘章新醫生
少肉多菜 培養健康生活習慣健康的生活習慣是預防腸道疾病的關鍵。平日宜多吃蔬果、少吃紅肉、多做運動和避免吸烟飲酒。此外,不要輕視任何症狀,如大便是否帶血或黏液、肛門周邊會否感到痕癢,以及排便習慣是否出現改變等。
排便習慣改變可能是肛門及腸臟健康問題的徵兆。雖然大部份大便有血情況涉及痔瘡問題,多於一成病人的腸臟卻長有瘜肉或腫瘤,細小的瘜肉通常需經歷10至15年才會惡化,但大家不要掉以輕心,因為瘜肉可能會慢慢演變成癌症。Image: freedigitalphotos.net/Marco Torresin
排便習慣因人而異 多留意改變排便習慣因人而異,大家要留意每天大解的次數、大便色澤和形態等。所謂排便習慣「異常」,即排便習慣出現改變,如你一向每天大解一次,但自上個月起開始便秘,更間歇性拉肚子,這可能是腸道阻塞所致。另外,很多人都對肛門周邊痕癢不以為意,但這可能與痔瘡或其他腸道疾病有關,病人應及早向醫生求診,以作出適當的檢查。
醫生會先了解患者的情況,如需要,或會建議大腸鏡的檢查。檢查時,病人接受監察麻醉後,醫生會使用柔韌的大腸鏡檢查病人的腸道,如發現長有瘜肉,會即時切除。大腸鏡的檢測僅需30分鐘,而且風險很低,完成後,病人休息3至4小時便可出院,檢查期間和檢查後,病人都不會感到不適。
年屆50 建議作大腸鏡普查除了結腸內視鏡,部份病人會選擇照X光或接受電腦掃描大腸鏡。然而,這兩種方法的假陽性和假陰性的機會較高,而且醫生不能在檢查過程中同時切除瘜肉。就照X光的造影技術而言,只有體積較大的瘜肉才能清楚顯示出來,而電腦掃描大腸鏡則有時未能清楚分辨積聚腸內的大便和瘜肉,準確性大大減低。
一般而言,年屆50歲的人士應接受大腸鏡檢查。如結果正常,可每隔10年檢查一次。若發現腸道長有瘜肉,則要視乎瘜肉的大小和生長情況,而作更緊密的監察檢查。香港人的生活節奏急促,除了要注重健康的飲食,也要留意體重,不要抽煙。若直系親屬在60歲前確診患有大腸癌,或有家族病史,便應儘早接受腸道檢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