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常見的風濕科疾病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及銀屑病關節炎,患者總共約6萬人。大約於10年前,「生物製劑」(Biologics)面世,讓風濕科疾病的治療出現突破,不少過往難以控制的個案也得到改善。上圖: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林女士Text/Chanel
然而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部份常用的生物製劑呈現抗藥性,即使持續用藥,療效也不明顯。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建議,若發現風濕科患者的治療進度停滯,應進行抗藥性檢查,並考慮轉用較少抗藥性的藥物,以確保有效用藥。上圖左:風濕科專科莫志超醫生,中: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藥劑師
風濕科專科莫志超醫生表示,風濕科疾病的患者免疫系統失調,會自行攻擊身體不同組織。以類風濕關節炎為例,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關節滑膜,引致發炎,侵襲關節,引致疼痛腫脹,甚至破壞其活動功能及引致變形。
至於強直性脊椎炎,免疫系統會襲擊患者的脊椎及骶髂關節,經過多次發炎後,骨骼會融合,令關節位無法活動,腰部亦不能再靈活轉動;而銀屑病關節炎則會令患者的皮膚及關節同受攻擊。
生物製劑有效抑制發炎因子過往,治療風濕科疾病時,醫生一般處方止痛藥物、類固醇、甲氨蝶呤(Methotrexate)、改善病情抗風濕藥,主要目的是減輕病徵,直至約10年前,醫學界研製出生物製劑,才能針對性地抑制導致發炎的細胞激素。透過生物技術,可找出與疾病相關且重要的份子或蛋白質,繼而製造只針對身體某一細胞因子或蛋白質的生物製劑,選擇性地抑制身體失調的免疫力。如「抗腫瘤壞死因子生物製劑」(anti-TNF Biologics)便是目前最常用的生物製劑。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藥劑師表示,近年外國不少研究發現,部份生物製劑原來會出現抗藥性,患者採用一段時間後,便會出現抗體,即使繼續用藥,效用也不彰。因此,香港早前亦進行相關研究,以正採用生物製劑的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及銀屑病關節炎的患者為對象,發現香港患者同樣出現了抗藥問題。
負責此項研究的莫志超醫生於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期間,為58名採用了常用抗腫瘤壞死因子生物製劑不多於24個月的病人驗血,分析當中的抗體水平,發現3款常用的藥物當中,「英夫利昔單抗」(Infliximab)的抗藥性水平高達50%,而「阿達木單抗」(Adalimumab)亦逾三成,只有「依那西普」(Etanercept)完全沒有抗藥性。綜合外國及香港研究,相信以下情況,病人有較大機會對生物製劑呈現抗藥性:
崔俊明藥劑師解釋道,有些病人使用「英夫利昔單抗」及「阿達木單抗」後,身體製造「抗藥抗體」,令藥物被清除或藥效被中和,令治療失敗,「生物製劑類藥物由蛋白質組成,是分子較大的身體外來物,均有可能引致身體免疫反應,繼而令身體製造針對該生物製劑的『中和抗體』,減低藥物在身體內的藥量、或影響藥物的療效。」
因此,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建議,若患者對生物製劑治療沒有反應,可能出現抗藥抗體,應轉用其他免疫原性較低的生物製劑,如「依那西普」。「在醫藥界,癌症治療已經趨向個人化,隨著今次研究的出現,風濕病科也應走向個人化。生物製劑一般比較昂貴,未來可考慮為病人進行免疫藥理監察,選擇最有效的藥物,才能提供有效、合乎成本效益的治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