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ELLE》總編輯楊茵絜甲亢併發症不治終年37歲 | 甲狀腺疾病女多男少?發現頸部腫脹應盡早求醫

近日著名作家楊渡的女兒,年僅37歲的台灣時尚雜誌《ELLE》總編輯楊茵絜因甲狀腺功能亢進症(Hyperthyroidism,簡稱「甲亢」)併發症——甲狀腺風暴(Thyroid Storm,又稱「甲狀腺危象」)引發心臟衰竭不幸病逝,由此引起了不少有關甲亢的討論。
27005次閱讀
近日著名作家楊渡的女兒,年僅37歲的台灣時尚雜誌《ELLE》總編輯楊茵絜因甲狀腺功能亢進症(Hyperthyroidism,簡稱「甲亢」)併發症——甲狀腺風暴(Thyroid Storm,又稱「甲狀腺危象」)引發心臟衰竭不幸病逝,由此引起了不少有關甲亢的討論。
不少人對甲狀腺疾病感到陌生,以往只會聯想到「大頸泡」,其實頸部出現囊腫可以是良性結節,也可能是惡性腫瘤的徵兆!近年,年輕一族出現甲狀腺問題的個案愈來愈多,而且甲狀腺囊腫患者較多為女性,男性患者比例較少,女士們要加倍留意。
甲狀腺(Thyroid)是人體的內分泌系統成員之一,負責分泌甲狀腺素,其形狀像張開翅膀的蝴蝶,伏在頸項下半部,兩翼分別是甲狀腺的左葉和右葉。甲狀腺主要掌管人體的新陳代謝,與身體能量、生長發育、各器官的功能息息相關。
由於甲狀腺所在的部位在頸項下半部,因此發現頸部腫脹時,便要留意是否甲狀腺功能出現問題,較常見的囊腫是屬於良性結節,此情況多由甲亢引起:當甲狀腺過度活躍,會產生過量甲狀腺激素,即我們說的甲亢。患者或會發現自己明明食量大增,體重卻不升反跌,甚至出現手震、尿頻、疲倦、心跳加速、焦躁不安、失眠等;外觀方面,症狀包括眼球凸出、頸部腫脹等。
至於屬於惡性的甲狀腺癌(Thyroid Cancer)近年在本港的病發率不斷攀升,而年齡介乎 20 至 44 歲的個案不佔少數。根據最新的2019年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資料,甲狀腺癌一年新症數目達1,059宗,當中女性個案佔823宗!
甲狀腺癌是由甲狀腺異常增生而起,早期可能沒有明顯徵狀,直至病情轉壞才出現病徵。此症較明顯的表徵包括頸部出現腫塊,並逐漸變大;或會出現聲音沙啞、持續咳嗽、吞嚥或呼吸困難、頸痛、喉嚨痛,甚至耳痛。
值得注意,頸部位置出現腫塊的病因有多種,除了上述疾病,還包括甲狀腺囊腫、腺瘤、甲狀舌管囊腫、淋巴結節等等。故如有懷疑,最重要是及早求診醫生,查清病因。
成因方面,甲亢多由免疫系統疾病所致,較常見的是格雷氏症(Grave's Disease),主要受家族遺傳、精神壓力等因素影響。雖然此症並非惡性癌腫,但如果體內甲狀腺素持續過高,未有得到合適治療,會加快鈣質流失,引致骨質疏鬆症;甚至令心臟負荷過重,嚴重可併發甲狀腺風暴,造成心律不正、呼吸困難,甚至心臟衰竭而引發死亡等嚴重後果。甲亢一般會先以抗甲狀腺藥物治療,約18至24個月為一個療程;若嘗試 1至 2 個療程後,病情未見明顯改善,又或有復發情況,醫生會按需要開取放射性碘(口服藥物)或建議以手術切除甲狀腺。
有關甲狀腺癌的確切成因仍然未明,惟曾經患有甲狀腺疾病,加上家族遺傳、攝取碘不足,或是幼童時期時曾接受頭頸X光照射、放射治療,生活於輻射量較高的環境,均可能有較高患病風險。雖然甲狀腺癌病變速度相對緩慢,康復機會較高,但完成手術、放射性碘治療、放射治療等一系列抗癌療程後,即使患者得以康復,仍需長期服用藥物和跟進病情。
若果懷疑患上甲狀腺疾病,除了臨床診斷外,以下檢查有助醫生診斷病情:
若醫生認為需進一步檢測患者身體的其他位置是否受影響(例如:癌細胞擴散),或需進行手術前評估,可能安排其他影像檢查,例如電腦掃描檢查(CT Scan)、磁力共振掃描(MRI)等。
了解更多癌症及生活健康資訊:www.cancercare.h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