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後遺症|染疫後失嗅覺味覺?中醫分享治療方案、建議4穴位按摩及食療輔助推介

不少受到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都有嗅覺或味覺減退甚至完全缺失的問題。即使在病毒檢測轉陰性後,仍然會有一段時間嗅覺或味覺不正常。
45034次閱讀
不少受到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都有嗅覺或味覺減退甚至完全缺失的問題。即使在病毒檢測轉陰性後,仍然會有一段時間嗅覺或味覺不正常。
新冠病毒感染以中醫理解屬於外感病,機理是由於感受外界不正之氣,病邪侵犯身體而與正氣相爭或干擾身體正常機能,以致出現各種不適病徵。就新冠患者出現嗅覺或味覺的缺損,病機與外邪侵襲後造成「邪滯蔽竅」有關:「邪」是指病邪,具體是新冠病毒的刺激;「滯」是停滯、滯在的意思,是指病邪對身體造成持續影響,即使病毒檢測已經回復正常,但影響還在;「蔽」是遮蔽、蒙蔽的意思;「竅」是指負責感官的清竅,具體可指嗅覺和味覺。
新冠病毒由口鼻而入,會刺激我們的呼吸道,也會較容易影響我們的嗅覺。至於味覺的減退或缺失,其實也是跟嗅覺有很大關係。我們所感知的味覺有很大一部份需要用上我們的嗅覺感受器,味蕾只發揮小部份作用,當嗅覺受到影響時,可順理成章的影響味覺。體質偏肝熱的人,無論是實熱、虛火,還是肝鬱化熱者,容易在新冠病毒感染後出現嗅覺/味覺的障礙。
嗅覺受到影響的概念不同於鼻塞,嗅覺減退或缺失的患者多數沒有鼻塞問題,氣道是暢通的,鼻黏膜也沒有紅腫的問題,只是負責嗅覺的感受器在外感後失靈,一般會逐漸復原。中醫的「通竅法」不止從字面解針對鼻塞,治療感官缺損、意識模糊、二便不通時也可以用上通竅的思路,在治療嗅覺/味覺缺失時,具體理解是促進負責感官的神經末鞘的修復。
要改善新冠病毒感染後出現嗅覺或味覺減退/缺失的問題,中醫治療可從解表、理氣、通竅的方向出發,選用有辛散、行氣、芳香通竅作用的藥物,達到疏散病邪、理順氣機、宣通鼻竅的效果。在中藥選擇方面可從「解表藥」一類中挑選,如辛夷、白芷、薄荷、麻黃、蒿本、羌活等,這些藥物五味屬「辛」,有解表發散的作用,有助宣散病邪,應為主要用藥。
除此之外,中醫很強調氣血的暢通,如果氣血運行不暢順,會造成氣滯和血瘀,妨礙經絡臟腑的功能。在治療新冠病毒感染而出現嗅覺、味覺缺失的案例中,均需考慮行氣活血。會導致氣滯血瘀的成因,一方面可由於病毒刺激本身,另一方面也有機會與感染的經歷有關。在臨床經驗上,如果患者能夠以平常心看待新冠病毒感染,所感到的不適和後遺症狀將會較少,要記住身體狀態和精神狀態是可以互相影響的。
要改善氣血運行,可選用有理氣和活血化瘀的中藥,常用藥包括川芎、香附、鬱金、丹參、延胡索、青皮、蒺藜等。中醫認為久病多瘀,氣血瘀滯是引致病程延長的其中一個因素,對久病者的治療需要多考慮促進氣血暢行,對血瘀嚴重者可配合桃仁、紅花、三棱、莪朮等活血化瘀力度較強的藥物。但在選用藥性較強的中藥時,要注意中病即止,不可過用、濫用,否則容易損傷正氣。
若不幸在新冠病毒感染後出現味覺或嗅覺減退,甚至完全缺失的症狀,患者先不要過份擔憂,太過憂慮不僅無補於事,而且更可能妨礙氣機使病情惡化。要知道很多外感性疾病一旦影響到呼吸道,都有可能暫時影響嗅覺和味覺,這是可以恢復的,中藥治療可從解表、理氣、通竅的策略治理。
患者日常應少吃寒涼生冷的食物,以免妨礙病邪宣散及阻礙氣血運行,亦要少食辛辣燥熱的食物,以免助長炎症。適量的運動有助促進氣機暢行,兼可鬆弛身心。患者可以中等力度按摩風池穴、印堂穴、迎香穴、合谷穴以改善病情。中藥食療輔助方面可配合飲用「玫瑰薄荷茶」,可發散解表、行氣通竅。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