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生活百科 >  猴痘|曾訪日本40歲男子確診猴痘|一文了解猴痘病徵、傳播途徑及治理方法

猴痘|曾訪日本40歲男子確診猴痘|一文了解猴痘病徵、傳播途徑及治理方法

Fion
編輯: Fion
日期: 2023-02-06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前日(4日)表示,正調查一宗猴痘輸入個案。患者是一名過往健康良好的40歲男病人,於1月14至24日期間曾到訪日本。他1月31日出現口腔潰瘍,並於2月1日出現低燒、頭痛、淋巴結腫大,以及手、軀幹及生殖器官出現紅疹。

他當日曾向私家醫生求診,及後於2月3日前往仁濟醫院急症室求醫,其後被轉送往瑪嘉烈醫院。院方安排他入住隔離病房進行單獨隔離,現時情況穩定。衞生防護中心公共衞生化驗服務處今日確認病人的樣本測試結果對猴痘病毒呈陽性。

防護中心指,初步調查顯示,他在逗留日本期間,於潛伏期內曾有高風險接觸。根據病人提供的資料,他於外地期間沒有認識任何猴痘確診病人,回港後亦沒有高風險接觸。為謹慎起見,中心已安排病人的兩名同住家人進行檢疫並接受暴露後疫苗接種。他於出現病徵後沒有密切接觸者。流行病學調查仍在進行中。

中心會將個案通報世界衞生組織、日本衞生當局和內地有關當局,並會發信提醒全港的醫生和私家醫院留意沒有相關接觸史但有病徵的求診人士。

猴痘是甚麼?

猴痘是一種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猴痘病毒於1958年從研究用的猴子身上首次被發現,因此該病被命名為「猴痘」。

而人類感染猴痘最早出現於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原扎伊爾),自此猴痘爆發主要發生在中非和西非。

猴痘病徵

猴痘的潛伏期介乎5至21天,但通常為6至13天。猴痘症狀與天花相似,但病情較輕微。感染猴痘後的數天,患者會出現發燒、劇烈頭痛、肌肉痛和淋巴結腫大。於出現皮疹前,嚴重淋巴結腫大可以是猴痘的一個顯著特徵。

一般而言,發燒後約1至3天,口腔內會出現潰瘍,身體其它部位亦會出現皮疹。皮疹通常會於10天至兩星期內從斑丘疹發展到水疱、膿疱,然後是結痂。

照顧新生兒

猴痘病徵持續14至21天,患者通常會自行痊癒。不過,嚴重病例較常發生於兒童上,且與病毒暴露程度、病人健康狀況和併發症的嚴重程度有關。

猴痘病毒是如傳播?

當人與受感染的動物、受感染的人、或受污染的物件接觸,便可能受感染猴痘病毒。

而人類如果被野生動物例如某些靈長類動物、囓齒動物和松鼠等咬傷或抓傷,或直接接觸其體液,都可能會受感染。長期面對面接觸引致的飛沫傳播,或直接的體液接觸,亦可能令病毒人傳人。

猴痘治理方法

香港衛生防護中心表示,現時本港沒有已註冊針對猴痘的疫苗或抗病毒治療方法。曾有證據顯示天花疫苗也可以有效預防猴痘,而一種名為「Jynneos」的新疫苗於2019年獲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FDA)許可用於預防猴痘感染。歐洲最近亦批准了一種新的抗病毒藥物用於治療猴痘。

衞生防護中心:將猴痘納入法定須呈報傳染病

香港至今未有發現人類感染猴痘病毒確診個案。政府6月10日在憲報刊登將猴痘納入《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下法定須呈報傳染病。香港至今未有發現人類感染猴痘病毒確診個案。應變計劃劃分「戒備」、「嚴重」和「緊急」三個應變級別,並會因應風險評估和猴痘對本地社區造成的健康影響而啓動。若猴痘在本港出現甚或爆發時,應變計劃會立即啓動。

衞生防護中心提醒市民,良好個人及手部衞生有助預防經接觸感染病毒,而曾經接種天花疫苗(俗稱「牛痘」)亦有助防止感染猴痘。為減少受感染的風險,市民若需要前往受猴痘病毒影響的地方,應該:

  • 避免與病人或動物接觸;
  • 在照顧病人或處理動物時,穿戴防護衣服和裝備,包括手套和外科口罩,並在進行這些程序後洗手;
  • 徹底煮熟所有動物產品方可進食;以及
  • 如有任何疑似病徵,及早求醫。

其他:猴痘疫苗|政府公布接種計劃10月展開

政府參考聯合科學委員會早前的建議並已購買第三代疫苗。首批第三代疫苗(JYNNEOS)已運抵香港,並會分發為猴痘疫苗接種計劃之用。衞生署9月21日公布,高風險群組接種猴痘疫苗計劃將於10月5日起展開,10月3日起可預約。



註: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一切以政府最新更新公布作準。

Text:Fion

23813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