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心臟衰竭】心臟大、心跳快可能是心臟衰竭先兆!小心心臟衰竭潛伏多時



心臟疾病常列香港致命疾病首三位,所以極受市民的關注,不過一般人所認知的心臟病多與冠心病掛勾,往往不了解心臟病實際泛指各類與心臟有關的疾病,在當中致死率同樣非常高的還有心臟衰竭
根據病友組織「關心您的心」的一份問卷調查中,發現超過6成受訪者低估心臟衰竭導致的死亡率,更有超過9成受訪者認為社會對心臟衰竭支援不足。這種現象與民間許多關於心臟衰竭的錯誤認知不無關係,例如經常聽到許多人說:「心臟夠大,又心跳快,點會有心臟衰竭?」
但實際上心臟變大,反而是心臟衰竭早期先兆。很多人往往就是忽略了這些症狀,延誤了最佳治癒心臟衰竭的時間,甚至威脅生命的安全。

大心臟有大問題

正常人的心臟如同拳頭大小,並分為兩個部分,身體用過的無氧血會先流回心臟的右半部分,由右半部分泵到肺部與氧氣結合,再由左半部分把帶氧血泵回身體各個部位。
那麼擁有比正常人更大的心臟對我們的心臟健康來說意味着甚麼呢?我們首先要理解,心臟的功能主要是由心臟肌肉呈現的,當需要泵動時,心臟肌肉就會圍成一個空腔,等待血液回填後再將血液擠出。

而心臟變大主要有兩個可能,一是心室變大,二是心臟壁變厚,也即是心肌肥厚。前者意味着當心室越大時,心肌就需要更大的力量才能把心室裡的血液擠回全身,而後者則代表心肌變得肥大鬆散,削弱了心泵血能力。
因此,心臟越大,心肌的負荷就會越大,當心肌缺乏足夠的力量時,輸送到全身的血液就會減少,導致身體機能變弱和衰退,最終形成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症狀︰心臟越弱越是跳得快

另一個有關心臟健康的錯誤認知是關於心臟跳動的速率,有很多人直覺上會認為心臟怦怦跳是心臟健康有力的表現,但實際上,就是因為心臟缺乏力量,先要「跳多幾下」,才能把血液泵回全身。
正常人的心跳速率不應過快或是過慢,並維持在每分鐘60至100下。我們平時在運動、服用烈酒、濃茶、濃咖啡後,亦或是在情緒激動時,心跳有可能會超過每分鐘過100, 這是正常現象,不用過於擔心。然而,經常有不明原因的心悸,亦或是因為心跳過慢而出現頭暈或乏力的症狀,那就要小心注意是不是心臟衰竭症狀了。

及早發現是治療心臟衰竭關鍵

心臟衰竭被人忽略的原因,除了是大眾對其錯誤的認知外,還與心臟衰竭症狀不明確有很大的關係。早期心臟衰竭症狀一般是咳嗽、易倦、水腫、心跳快和胸悶等,與很多呼吸道疾病症狀相近。而老人、女性、有糖尿病的人對痛的耐受度與其他人不一樣,會更容易忽略身體發出這些心臟衰竭的警號,當到出現胸口劇痛或是咳嗽帶血的時候,病情往往已經發展到晚期心臟衰竭。
定期的身體檢查對於治療心臟衰竭非常關鍵,醫生能夠從一些症狀中判斷病人的心臟健康情況,從而盡早介入治療。早期心臟衰竭可以透過飲食控制和一般的藥物治療就能很好地控制病情,即使是晚期的心臟衰竭病患,得謝於近年藥物研發的突破,例如服用新一代的雙效藥物 ARNI,亦能維持一定的生活質量。

預防勝於治療,即使是沒有心臟衰竭的朋友,平日也要保持「少鹽、少糖、少油」的健康飲食習慣,以及進行規律的帶氧運動,保持心臟健康,這樣才能好好善待伴我們一生的心臟。

更多專題

治療資訊
醫生建議
【心臟衰竭治療】藥物可控制心臟衰竭症狀-減輕心跳加速、水腫、氣喘

心臟一旦受到退化或病患的影響,日漸衰弱,就可能會形成心臟衰竭,未能為身體輸送足夠的血液,繼而就會出現呼吸困難、氣促、疲倦及水腫等心臟衰竭症狀。儘管心臟衰竭症狀會影響日常生活,其實只要接受藥物治療及做好自我管理,,心臟衰竭患者存活率也可提高,享受人生。 心臟衰竭有心無力 走幾步即喘不停 心臟衰竭是成年人入院的主要原因,佔所有心臟病的三分一個案,心臟衰竭存活率亦不高,五年只有約五成。 心臟科專科醫生劉育港指出,初期的病人可以毫無心臟衰竭症狀,慢慢才出現氣促及疲倦乏力等常見症狀,運動時會氣喘、休息時也會氣促,嚴重時, 睡眠質素亦可變差。「唔好話追巴士,行幾步已經喘晒氣,上唔到樓梯,真係乜嘢都做唔到」。 心臟科專科劉育港醫生 除此以外,由於心臟無力泵出血液,因而可能會倒流回肺部而引起肺積水,令心臟衰竭病人「瞓瞓下扎醒,要坐起身抖氣」。當心臟衰竭加劇時,病人更可能需要換心才能保命。 種種心臟衰竭症狀,都對病人的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不少心臟衰竭的病人亦有疑惑,患心臟衰竭能否繼續做運動,又或出門旅行或搭飛機? 配合適當心臟衰竭治療 有效改善心臟健康 劉醫生表示,心臟衰竭的治療可分為針對性及非針對性,前者是治理引致心臟衰竭的病因,例如有冠心病、血壓高等。 而非針對性治療主要是利用抗心臟衰竭藥物,加強心臟泵血功能,減輕心肌負擔,以防止病情惡化。常用的抗心臟衰竭藥物包括血管緊張素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抑制劑、ß受體阻斷劑、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製劑(ARNI)等。臨床研究顯示,使用腦啡肽酶抑制劑配合ARNI,能把心臟衰竭的入院及死亡率進一步減低近兩成,增加心臟衰竭患者存活率。 劉醫生強調,心臟衰竭並非無藥可醫,只要接受適當的治療,患者做好自我管理,穩定病情後即可如常生活,「做得返同年齡的人可以做的事」,例如做合適的運動及離港外遊等等。 運動提升心肺功能 心臟衰竭也有食療? 「運動可以改善引致心臟衰竭的風險因素,如三高及體重等等,並且可以強壯心臟肌肉,幫助發揮心臟的最佳功能。」劉醫生稱,每日做三十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持續三個月已可令心肺功能增強三成。保持身體和心臟健康,不但可以舒緩心臟衰竭的症狀,減慢病情惡化,也避免肌肉在缺乏運動下變得萎縮無力。 他亦建議市民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不要吸煙及盡量少飲酒,飲食宜清淡及多纖維,,加上適量運動,除了可以預防冠心病及三高,亦有助減低患上心臟衰竭的機會。

繼續閱讀
治療資訊
醫生建議
手術非治療心臟衰竭唯一選擇!新藥物讓患者重拾美好人生

最致命的疾病,往往是那些隱蔽性最強的疾病,像是突發性心臟病,在病發前近半數人都是毫無先兆,最終很可能因為延誤治療而喪失寶貴的性命。突發性心臟病釀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病根往往潛伏在身體許久,而心臟衰竭就是其中最容易令人忽視的「幕後黑手」,早期心臟衰竭不容易察覺,直到有明顯嚴重症狀時,病情有機會已發展到中後期了。 根據資料顯示,全港因心臟病入院的數字中,就約有三分一是心臟衰竭患者,情況相當普遍。隨著人口老化及都市病的影響下,心臟衰竭的人數預計還會持續上升,而且出現年輕化的趨勢。 成因眾多 心臟衰竭症狀難察覺 心臟科專科梁國輝醫生說,心臟衰竭是心臟缺乏足夠的泵血能力,來滿足身體細胞的血液及養分需要。心臟衰竭成因眾多,常見的有缺血性心臟病、高血壓、過濾性病毒、甲狀腺及心瓣疾病等。 然而早期心臟衰竭症狀不容易察覺,有些病人會出現氣喘、疲勞、水腫等症狀,易誤以為是肺部或呼吸道疾病。然而,以上提及的病人甚至會以為是身體一時過勞或身體因年齡而變差,而忽視其存在,最終導致延誤治療心臟衰竭。 很多時病人是在例行身體檢查或到心臟衰竭症狀發作時才發現,故梁醫生建議大家,若有長期身體不適,最好及早求醫作心臟檢查。 心臟科專科梁國輝醫生 新一代心臟衰竭藥物治療新突破 重燃患者生活希望 心臟衰竭是長期慢性疾病,一旦患上,心臟衰竭症狀會逐漸影響日常生活,患者的社交生活和自理能力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心臟衰竭一直以來被認定為一種不可逆轉的疾病,隨著藥物研發上的突破,今天的情況已經大有不同。 梁醫生指出,過往用於治療心臟衰竭的傳統藥物,如β受體阻滯劑和血管緊張素轉換酵素抑制劑(ACEI)等一線藥物,雖然可以幫助減低心臟負荷,但卻未能完全緩阻心臟衰竭的過程。 然而近年引入香港的新一代雙效藥物『腦啡肽酶抑制劑配合血管收縮素受體抑制劑(ARNI)』,則能從根本增強心臟肌肉的收縮能力,改善血管舒張及泵血功能,控制同時減慢病情惡化,對於心臟衰竭2期或以上的病人,療效尤其顯著。 在梁醫生的病人當中,就曾有一名熱愛旅行的患者,因心臟衰竭無法應付旅行所需的體力及精神,而變得鬱鬱寡歡。但自從這位患者開始接受了新一代藥物治療後,體力已經大有改善,讓他重拾喜愛的旅行生活。 心臟衰竭雖不能完全根治,但幸運的是,在今天只要及早發現並接受適當治療,心臟衰竭患者仍有機會重拾美好人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