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醫學新知 >  胃癌預防|膽汁反流可誘發胃癌 浸大發現丹參提取化合物具防胃癌潛力

胃癌預防|膽汁反流可誘發胃癌 浸大發現丹參提取化合物具防胃癌潛力

Fion
編輯: Fion
日期: 2022-11-16

胃癌在本港最常見癌症之一,在最新公布的《2020年香港十大常見癌症》排第6位。浸大中醫藥學院主導的研究發現,由中草藥丹參提取的化合物「隱丹參酮」,有潛力用作治療及預防與膽汁反流相關的胃癌。研究人員又揭示膽汁反流誘發胃炎和胃癌的機制。他們指出反流的膽汁酸,令引發炎症的細菌大量繁殖,因而導致胃癌。

研究團隊利用色譜和質譜技術,分析50名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50名胃癌患者,以及45名對照組人士的胃液樣本。結果發現在膽汁反流性胃炎和胃癌組別的胃液樣本中,膽汁的主要成份膽汁酸含量顯著高於對照組。此外,膽汁反流性胃炎組別及胃癌組別的胃液樣本酸度(pH值分別約3.5及4),顯著低於對照組(pH值約2)。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相對胃酸而言,膽汁酸是一種弱酸,它們流入胃部,會破壞胃液正常的酸鹼平衡,改變胃內的環境。研究進一步發現一種稱為「牛磺脫氧膽酸」的膽汁酸,與膽汁反流性胃炎組別和胃癌組別胃液樣本的pH值,呈強烈的正關係。

實驗室

新發現膽汁反流誘發胃癌機制

研究人員檢視了上述145人的胃液中,引發炎症的細胞因子「脂多糖」的濃度,發現膽汁反流性胃炎組別和胃癌組別的「脂多糖」濃度,明顯高於對照組;且產生「脂多糖」的細菌數量,在膽汁反流性胃炎組別和胃癌組別的胃液明顯多於對照組。在這些產生「脂多糖」的細菌中,一種稱為「黑色素普氏菌」的品種,數量相對最高。

這些實驗結果顯示,膽汁反流令胃內環境出現明顯改變,令胃內微生物群出現變化,並發展成胃炎及胃癌。細胞和分子分析顯示,「黑色素普氏菌」透過激活IL-6/JAK1/STAT3通路,令小鼠胃部出現炎症。

研究人員在揭示膽汁反流誘發胃癌的機制後,繼而探索相應的預防和治療方法。他們集中研究「隱丹參酮」,即一種從丹參根部提取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丹參是一種具有抗炎作用的中草藥,可促進血液循環。「隱丹參酮」亦是一種已知的細胞STAT3信號通路抑制劑。

為開發相關藥物提供新方向

研究人員通過手術令實驗小鼠出現膽汁反流,以測試「隱丹參酮」的作用。在一組共八隻沒有使用「隱丹參酮」的小鼠中,三隻在手術後50周出現胃病變。然而,另一組注射「隱丹參酮」的六隻小鼠,並無觀察到明顯的胃病變。結果顯示,「隱丹參酮」消除了「牛磺脫氧膽酸」及「酯多糖」對IL-6/JAK1/STAT3通路的激活作用。

賈教授指出:「研究結果可以總結出『隱丹參酮』是一種以中藥為本的潛在藥物,可用於預防和治療膽汁反流引起的胃癌。針對新發現的膽汁反流誘發胃癌機制,是次研究為開發相關藥物提供了另一種策略。」

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於國際科學期刊《Advanced Science》。

1083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