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手術非治療心臟衰竭唯一選擇!新藥物讓患者重拾美好人生



最致命的疾病,往往是那些隱蔽性最強的疾病,像是突發性心臟病,在病發前近半數人都是毫無先兆,最終很可能因為延誤治療而喪失寶貴的性命。突發性心臟病釀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病根往往潛伏在身體許久,而心臟衰竭就是其中最容易令人忽視的「幕後黑手」,早期心臟衰竭不容易察覺,直到有明顯嚴重症狀時,病情有機會已發展到中後期了。
根據資料顯示,全港因心臟病入院的數字中,就約有三分一是心臟衰竭患者,情況相當普遍。隨著人口老化及都市病的影響下,心臟衰竭的人數預計還會持續上升,而且出現年輕化的趨勢。

成因眾多 心臟衰竭症狀難察覺

心臟科專科梁國輝醫生說,心臟衰竭是心臟缺乏足夠的泵血能力,來滿足身體細胞的血液及養分需要。心臟衰竭成因眾多,常見的有缺血性心臟病、高血壓、過濾性病毒、甲狀腺及心瓣疾病等。
然而早期心臟衰竭症狀不容易察覺,有些病人會出現氣喘、疲勞、水腫等症狀,易誤以為是肺部或呼吸道疾病。然而,以上提及的病人甚至會以為是身體一時過勞或身體因年齡而變差,而忽視其存在,最終導致延誤治療心臟衰竭。
很多時病人是在例行身體檢查或到心臟衰竭症狀發作時才發現,故梁醫生建議大家,若有長期身體不適,最好及早求醫作心臟檢查。

心臟科專科梁國輝醫生

新一代心臟衰竭藥物治療新突破 重燃患者生活希望

心臟衰竭是長期慢性疾病,一旦患上,心臟衰竭症狀會逐漸影響日常生活,患者的社交生活和自理能力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心臟衰竭一直以來被認定為一種不可逆轉的疾病,隨著藥物研發上的突破,今天的情況已經大有不同。
梁醫生指出,過往用於治療心臟衰竭的傳統藥物,如β受體阻滯劑和血管緊張素轉換酵素抑制劑(ACEI)等一線藥物,雖然可以幫助減低心臟負荷,但卻未能完全緩阻心臟衰竭的過程。

然而近年引入香港的新一代雙效藥物『腦啡肽酶抑制劑配合血管收縮素受體抑制劑(ARNI)』,則能從根本增強心臟肌肉的收縮能力,改善血管舒張及泵血功能,控制同時減慢病情惡化,對於心臟衰竭2期或以上的病人,療效尤其顯著。
在梁醫生的病人當中,就曾有一名熱愛旅行的患者,因心臟衰竭無法應付旅行所需的體力及精神,而變得鬱鬱寡歡。但自從這位患者開始接受了新一代藥物治療後,體力已經大有改善,讓他重拾喜愛的旅行生活。
心臟衰竭雖不能完全根治,但幸運的是,在今天只要及早發現並接受適當治療,心臟衰竭患者仍有機會重拾美好人生。

更多專題

治療資訊
醫生建議
【心臟衰竭】年長及更年期後女性為心臟衰竭高危群!女性病徵較複雜嚴重

提起心臟衰竭,許多人認為男性比女性較易患上。但實際上,隨着年齡增長,心臟衰竭患者的男女比例差別逐漸縮小,反映當年齡上升,女性患上心臟衰竭的風險亦驟然上升,因此女性們絕不能掉以輕心。 更年期後缺乏荷爾蒙 心臟健康易受損 研究顯示,女性心臟衰竭發病的年齡一般較男性遲約五年,心臟科專科李健棠醫生解釋:「女性荷爾蒙有助維持血管彈性,對心臟健康有保護作用。當進入更年期,女性荷爾蒙分泌減少,失去對心臟的保護,導致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亦隨之上升。」 心臟科專科李健棠醫生 除了發病年齡外,男女患心臟衰竭的成因亦大不同。李醫生指出,男性患者約六成是由冠心病所致;而女性患者的心臟衰竭成因較為複雜,較常見為高血壓及糖尿病。另外,部份曾生育的女士會出現圍生期心肌病變(Peripartum cardiomyopathy,PPCM),亦有女性因為情緒影響而形成壓力性心肌病變,而接受癌症化療有機會影響心臟功能,亦是導致女性患上心臟衰竭的成因。」 心臟衰竭症狀多 女性較男性嚴重 男性患者以收縮型心臟衰竭為主,女性則主要為紓張型心臟衰竭,女性死亡率亦較男性低15-20%。不過,女性的心臟衰竭症狀往往較男性明顯。李醫生表示:「女性患者出現氣喘、腳腫、肺水腫的程度通常較男士嚴重,入院風險亦較高,活動能力亦受到限制。不少病人因此而情緒低落,甚至出現抑鬱症狀,以至變得消極,未有按時服藥及接受復康治療,造成惡性循環,令病情惡化。」 積極治療心臟衰竭及控制飲食 可提升心臟衰竭存活率 雖然心臟衰竭是嚴重的慢性疾病但只要及早配合適當治療,並控制飲食,心臟衰竭病情和生活質素都可獲改善。李醫生解釋:「治療心臟衰竭的第一步是針對致病的根源,例如若成因是糖尿病,就先要控制血糖水平。然後再用藥於改善心臟衰竭存活率的方面。 近年一款雙效藥物「腦啡肽酶抑制劑配合血管緊張素受體抑制劑(ARNI),治療心臟衰竭的成效十分顯著。ARNI結合了雙重病理機制,能夠增強心臟的保護性神經分泌系統,同時抑制有害分泌系統,改善血管舒張功能,減慢病情惡化。研究顯示,傳統藥物可將患者的死亡率降低20-30%,而ARNI 更可使心臟衰竭患者入院率及死亡率再下降約兩成。

繼續閱讀
治療資訊
醫生建議
心臟衰竭藥物治療新突破 提高心臟衰竭存活率減少死亡風險

香港這個生活急速的大都市,其實隱藏著不少都市頑疾,就例如經常被低估的心臟衰竭。心臟科醫生指出,心臟衰竭症狀除了會影響日常生活外,存活率亦不高,嚴重的話更會危及生命。不過只要適當用藥,就能重回正常生活,心臟衰竭存活率亦得以提高。 心臟衰竭症狀影響生活 患者身心受創 心臟科專科繆建文醫生指出,心臟衰竭是由於心臟泵血功能出現問題,導致血液不能有效地輸送至各器官,以致出現喘氣、疲勞、體力不足、水腫等症狀,末期心臟衰竭患者甚至無法進行任何體力活動,大大影響患者的生活及社交,患者甚至會出現抑鬱等負面情緒。「心臟衰竭初期病徵不算明顯,亦容易同其他疾病混淆,導致經常被延誤治療,發現時情況已去到很嚴重的地步,故如出現類似症狀應立即求醫。」 心臟科專科繆建文醫生 了解心臟衰竭原因 制定最合適治療方案 要治療心臟衰竭,先要找出心功能損壞的病理原因及程度。繆醫生指出,現時常見的檢測方法是利用心臟超聲波檢查,去了解患者的心臟結構及射血分數。「一般而言,如果患者的射血分數(Ejection Fraction)低於40%或以下(正常值為50%或以上),我們就會將之介定為低收縮射血分數的病人,這類病人的長遠病情展望通常比較不理想。不過在治療層面上,隨著醫學的進步,用以治療低收縮射血分數心臟衰竭的藥物,反而有較大突破。」 心臟衰竭新藥療效顯著 增加心臟衰竭存活率 過去的傳統藥物只能幫助控制心臟衰竭症狀,未能緩阻心臟衰竭的過程,但新一代藥物已有很大改進,更有效改善病情,緩解心臟衰竭患者的症狀,同時增加心臟衰竭存活率。 繆醫生指,新一代心臟衰竭藥物既可增強心臟的保護性神經內分泌系統(利鈉系統),同時亦可抑制有害的RAAS荷爾蒙系統,減慢病情惡化,特別適用於輕至中度心臟衰竭且射血指數低的患者。研究顯示,新一代藥物能減少患者因心臟衰竭而入院及其死亡風險,比傳統藥物額外減低20%。 最後,繆醫生鼓勵,除了積極接受心臟衰竭藥物治療,心臟衰竭患者飲食及生活習慣,都要控制得宜,不但病情得以改善,還可以重拾正常生活,繼續做你最愛的運動、到你最愛的地方旅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