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新一代藥物治療,讓心臟衰竭患者重燃希望



曾兩度中風的日本殿堂級男歌手西城秀樹,剛完成出道45周年的演唱會,就因心臟衰竭而逝世,令人無限惋惜。
在今天,儘管心臟衰竭存活率比許多癌症還要低,但大眾仍經常低估其嚴重性,加上心臟衰竭早期症狀並不明顯,難以察覺,以致容易造成延誤治療,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心臟衰竭症狀出沒注意 氣喘、腳腫勿輕視

氣喘、體力下降、腳腫這些症狀許多人都會有,但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這可能是心臟衰竭的症狀早期先兆。
心臟科專科醫生梁維峰指出,心臟衰竭早期並沒有明顯症狀,許多患者往往以為是肺部或呼吸道出現問題,甚少聯想到是心臟衰竭症狀,引致延誤治療。根據紐約心臟協會的資料顯示,心臟衰竭可按病徵的嚴重性分成四個階段,去到末期的心臟衰竭患者,一般已無法進行任何體力活動,即使在靜止的狀態下如坐下、睡覺也會喘氣,以致日常生活質素受到嚴重影響。

重燃重症者希望 新藥有助提升生活質素

早期的患者往往透過心臟衰竭食療,改變飲食習慣,有需要時會輔以一定的藥物治療來控制病情。但梁醫生指,若病情持續惡化,則很可能需要進行心臟儀器植入手術,最後甚至要輪候心臟移植續命。可惜,心臟輪候需時,病人未必等得及捐心。
不過,隨著心臟衰竭藥物研發不斷突破,今天在控制病情上已經大有改善。例如在近年引入香港的新一代雙效藥物「腦啡肽酶抑制劑配合血管收縮素受體抑制劑(ARNI)」,就能增強心臟肌肉的收縮能力,改善血管舒張及泵血功能。尤其對心臟衰竭病情較嚴重的患者來說,療效更為顯著。
梁醫生其中一名30多歲的晚期心臟衰竭重症患者,因急性心肌炎導致心臟衰竭,只剩下只有約兩成的心臟功能。在患病初期他還可以傳統藥物控制病情,然而到後來情況愈變愈差,到最後行動需要輪椅輔助,生活大受影響。
doctor-img

心臟科專科梁維峰醫生

不幸的是,他經診斷後發現不宜進行心臟儀器植入手術,亦不能換心,病情岌岌可危。其後,他在梁醫生建議下改用的新一代心臟衰竭藥物 ARNI,在服藥僅3個星期後心臟功能已慢慢回復,可以自己走路,病情得到很大的改善,可以重拾正常生活。
最後,梁醫生提醒市民,預防勝於治療,平時應多注意控制三高、保持「少鹽、少糖、少油」的良好飲食習慣,而且戒煙戒酒,保持心臟健康,這樣就能大大減低患上心臟衰竭的風險了。

更多專題

治療資訊
醫生建議
【心臟衰竭】年長及更年期後女性為心臟衰竭高危群!女性病徵較複雜嚴重

提起心臟衰竭,許多人認為男性比女性較易患上。但實際上,隨着年齡增長,心臟衰竭患者的男女比例差別逐漸縮小,反映當年齡上升,女性患上心臟衰竭的風險亦驟然上升,因此女性們絕不能掉以輕心。 更年期後缺乏荷爾蒙 心臟健康易受損 研究顯示,女性心臟衰竭發病的年齡一般較男性遲約五年,心臟科專科李健棠醫生解釋:「女性荷爾蒙有助維持血管彈性,對心臟健康有保護作用。當進入更年期,女性荷爾蒙分泌減少,失去對心臟的保護,導致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亦隨之上升。」 心臟科專科李健棠醫生 除了發病年齡外,男女患心臟衰竭的成因亦大不同。李醫生指出,男性患者約六成是由冠心病所致;而女性患者的心臟衰竭成因較為複雜,較常見為高血壓及糖尿病。另外,部份曾生育的女士會出現圍生期心肌病變(Peripartum cardiomyopathy,PPCM),亦有女性因為情緒影響而形成壓力性心肌病變,而接受癌症化療有機會影響心臟功能,亦是導致女性患上心臟衰竭的成因。」 心臟衰竭症狀多 女性較男性嚴重 男性患者以收縮型心臟衰竭為主,女性則主要為紓張型心臟衰竭,女性死亡率亦較男性低15-20%。不過,女性的心臟衰竭症狀往往較男性明顯。李醫生表示:「女性患者出現氣喘、腳腫、肺水腫的程度通常較男士嚴重,入院風險亦較高,活動能力亦受到限制。不少病人因此而情緒低落,甚至出現抑鬱症狀,以至變得消極,未有按時服藥及接受復康治療,造成惡性循環,令病情惡化。」 積極治療心臟衰竭及控制飲食 可提升心臟衰竭存活率 雖然心臟衰竭是嚴重的慢性疾病但只要及早配合適當治療,並控制飲食,心臟衰竭病情和生活質素都可獲改善。李醫生解釋:「治療心臟衰竭的第一步是針對致病的根源,例如若成因是糖尿病,就先要控制血糖水平。然後再用藥於改善心臟衰竭存活率的方面。 近年一款雙效藥物「腦啡肽酶抑制劑配合血管緊張素受體抑制劑(ARNI),治療心臟衰竭的成效十分顯著。ARNI結合了雙重病理機制,能夠增強心臟的保護性神經分泌系統,同時抑制有害分泌系統,改善血管舒張功能,減慢病情惡化。研究顯示,傳統藥物可將患者的死亡率降低20-30%,而ARNI 更可使心臟衰竭患者入院率及死亡率再下降約兩成。

繼續閱讀
治療資訊
醫生建議
【心臟衰竭治療】藥物可控制心臟衰竭症狀-減輕心跳加速、水腫、氣喘

心臟一旦受到退化或病患的影響,日漸衰弱,就可能會形成心臟衰竭,未能為身體輸送足夠的血液,繼而就會出現呼吸困難、氣促、疲倦及水腫等心臟衰竭症狀。儘管心臟衰竭症狀會影響日常生活,其實只要接受藥物治療及做好自我管理,,心臟衰竭患者存活率也可提高,享受人生。 心臟衰竭有心無力 走幾步即喘不停 心臟衰竭是成年人入院的主要原因,佔所有心臟病的三分一個案,心臟衰竭存活率亦不高,五年只有約五成。 心臟科專科醫生劉育港指出,初期的病人可以毫無心臟衰竭症狀,慢慢才出現氣促及疲倦乏力等常見症狀,運動時會氣喘、休息時也會氣促,嚴重時, 睡眠質素亦可變差。「唔好話追巴士,行幾步已經喘晒氣,上唔到樓梯,真係乜嘢都做唔到」。 心臟科專科劉育港醫生 除此以外,由於心臟無力泵出血液,因而可能會倒流回肺部而引起肺積水,令心臟衰竭病人「瞓瞓下扎醒,要坐起身抖氣」。當心臟衰竭加劇時,病人更可能需要換心才能保命。 種種心臟衰竭症狀,都對病人的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不少心臟衰竭的病人亦有疑惑,患心臟衰竭能否繼續做運動,又或出門旅行或搭飛機? 配合適當心臟衰竭治療 有效改善心臟健康 劉醫生表示,心臟衰竭的治療可分為針對性及非針對性,前者是治理引致心臟衰竭的病因,例如有冠心病、血壓高等。 而非針對性治療主要是利用抗心臟衰竭藥物,加強心臟泵血功能,減輕心肌負擔,以防止病情惡化。常用的抗心臟衰竭藥物包括血管緊張素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抑制劑、ß受體阻斷劑、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製劑(ARNI)等。臨床研究顯示,使用腦啡肽酶抑制劑配合ARNI,能把心臟衰竭的入院及死亡率進一步減低近兩成,增加心臟衰竭患者存活率。 劉醫生強調,心臟衰竭並非無藥可醫,只要接受適當的治療,患者做好自我管理,穩定病情後即可如常生活,「做得返同年齡的人可以做的事」,例如做合適的運動及離港外遊等等。 運動提升心肺功能 心臟衰竭也有食療? 「運動可以改善引致心臟衰竭的風險因素,如三高及體重等等,並且可以強壯心臟肌肉,幫助發揮心臟的最佳功能。」劉醫生稱,每日做三十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持續三個月已可令心肺功能增強三成。保持身體和心臟健康,不但可以舒緩心臟衰竭的症狀,減慢病情惡化,也避免肌肉在缺乏運動下變得萎縮無力。 他亦建議市民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不要吸煙及盡量少飲酒,飲食宜清淡及多纖維,,加上適量運動,除了可以預防冠心病及三高,亦有助減低患上心臟衰竭的機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