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新一代藥物治療,讓心臟衰竭患者重燃希望



曾兩度中風的日本殿堂級男歌手西城秀樹,剛完成出道45周年的演唱會,就因心臟衰竭而逝世,令人無限惋惜。
在今天,儘管心臟衰竭存活率比許多癌症還要低,但大眾仍經常低估其嚴重性,加上心臟衰竭早期症狀並不明顯,難以察覺,以致容易造成延誤治療,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心臟衰竭症狀出沒注意 氣喘、腳腫勿輕視

氣喘、體力下降、腳腫這些症狀許多人都會有,但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這可能是心臟衰竭的症狀早期先兆。
心臟科專科醫生梁維峰指出,心臟衰竭早期並沒有明顯症狀,許多患者往往以為是肺部或呼吸道出現問題,甚少聯想到是心臟衰竭症狀,引致延誤治療。根據紐約心臟協會的資料顯示,心臟衰竭可按病徵的嚴重性分成四個階段,去到末期的心臟衰竭患者,一般已無法進行任何體力活動,即使在靜止的狀態下如坐下、睡覺也會喘氣,以致日常生活質素受到嚴重影響。

重燃重症者希望 新藥有助提升生活質素

早期的患者往往透過心臟衰竭食療,改變飲食習慣,有需要時會輔以一定的藥物治療來控制病情。但梁醫生指,若病情持續惡化,則很可能需要進行心臟儀器植入手術,最後甚至要輪候心臟移植續命。可惜,心臟輪候需時,病人未必等得及捐心。
不過,隨著心臟衰竭藥物研發不斷突破,今天在控制病情上已經大有改善。例如在近年引入香港的新一代雙效藥物「腦啡肽酶抑制劑配合血管收縮素受體抑制劑(ARNI)」,就能增強心臟肌肉的收縮能力,改善血管舒張及泵血功能。尤其對心臟衰竭病情較嚴重的患者來說,療效更為顯著。
梁醫生其中一名30多歲的晚期心臟衰竭重症患者,因急性心肌炎導致心臟衰竭,只剩下只有約兩成的心臟功能。在患病初期他還可以傳統藥物控制病情,然而到後來情況愈變愈差,到最後行動需要輪椅輔助,生活大受影響。
doctor-img

心臟科專科梁維峰醫生

不幸的是,他經診斷後發現不宜進行心臟儀器植入手術,亦不能換心,病情岌岌可危。其後,他在梁醫生建議下改用的新一代心臟衰竭藥物 ARNI,在服藥僅3個星期後心臟功能已慢慢回復,可以自己走路,病情得到很大的改善,可以重拾正常生活。
最後,梁醫生提醒市民,預防勝於治療,平時應多注意控制三高、保持「少鹽、少糖、少油」的良好飲食習慣,而且戒煙戒酒,保持心臟健康,這樣就能大大減低患上心臟衰竭的風險了。

更多專題

治療資訊
生活管理
【心臟衰竭】心臟大、心跳快可能是心臟衰竭先兆!小心心臟衰竭潛伏多時

心臟疾病常列香港致命疾病首三位,所以極受市民的關注,不過一般人所認知的心臟病多與冠心病掛勾,往往不了解心臟病實際泛指各類與心臟有關的疾病,在當中致死率同樣非常高的還有心臟衰竭。 根據病友組織「關心您的心」的一份問卷調查中,發現超過6成受訪者低估心臟衰竭導致的死亡率,更有超過9成受訪者認為社會對心臟衰竭支援不足。這種現象與民間許多關於心臟衰竭的錯誤認知不無關係,例如經常聽到許多人說:「心臟夠大,又心跳快,點會有心臟衰竭?」 但實際上心臟變大,反而是心臟衰竭早期先兆。很多人往往就是忽略了這些症狀,延誤了最佳治癒心臟衰竭的時間,甚至威脅生命的安全。 大心臟有大問題 正常人的心臟如同拳頭大小,並分為兩個部分,身體用過的無氧血會先流回心臟的右半部分,由右半部分泵到肺部與氧氣結合,再由左半部分把帶氧血泵回身體各個部位。 那麼擁有比正常人更大的心臟對我們的心臟健康來說意味着甚麼呢?我們首先要理解,心臟的功能主要是由心臟肌肉呈現的,當需要泵動時,心臟肌肉就會圍成一個空腔,等待血液回填後再將血液擠出。 而心臟變大主要有兩個可能,一是心室變大,二是心臟壁變厚,也即是心肌肥厚。前者意味着當心室越大時,心肌就需要更大的力量才能把心室裡的血液擠回全身,而後者則代表心肌變得肥大鬆散,削弱了心泵血能力。 因此,心臟越大,心肌的負荷就會越大,當心肌缺乏足夠的力量時,輸送到全身的血液就會減少,導致身體機能變弱和衰退,最終形成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症狀︰心臟越弱越是跳得快 另一個有關心臟健康的錯誤認知是關於心臟跳動的速率,有很多人直覺上會認為心臟怦怦跳是心臟健康有力的表現,但實際上,就是因為心臟缺乏力量,先要「跳多幾下」,才能把血液泵回全身。 正常人的心跳速率不應過快或是過慢,並維持在每分鐘60至100下。我們平時在運動、服用烈酒、濃茶、濃咖啡後,亦或是在情緒激動時,心跳有可能會超過每分鐘過100, 這是正常現象,不用過於擔心。然而,經常有不明原因的心悸,亦或是因為心跳過慢而出現頭暈或乏力的症狀,那就要小心注意是不是心臟衰竭症狀了。 及早發現是治療心臟衰竭關鍵 心臟衰竭被人忽略的原因,除了是大眾對其錯誤的認知外,還與心臟衰竭症狀不明確有很大的關係。早期心臟衰竭症狀一般是咳嗽、易倦、水腫、心跳快和胸悶等,與很多呼吸道疾病症狀相近。而老人、女性、有糖尿病的人對痛的耐受度與其他人不一樣,會更容易忽略身體發出這些心臟衰竭的警號,當到出現胸口劇痛或是咳嗽帶血的時候,病情往往已經發展到晚期心臟衰竭。 定期的身體檢查對於治療心臟衰竭非常關鍵,醫生能夠從一些症狀中判斷病人的心臟健康情況,從而盡早介入治療。早期心臟衰竭可以透過飲食控制和一般的藥物治療就能很好地控制病情,即使是晚期的心臟衰竭病患,得謝於近年藥物研發的突破,例如服用新一代的雙效藥物 ARNI,亦能維持一定的生活質量。 預防勝於治療,即使是沒有心臟衰竭的朋友,平日也要保持「少鹽、少糖、少油」的健康飲食習慣,以及進行規律的帶氧運動,保持心臟健康,這樣才能好好善待伴我們一生的心臟。

繼續閱讀
治療資訊
醫生建議
【心臟衰竭】年長及更年期後女性為心臟衰竭高危群!女性病徵較複雜嚴重

提起心臟衰竭,許多人認為男性比女性較易患上。但實際上,隨着年齡增長,心臟衰竭患者的男女比例差別逐漸縮小,反映當年齡上升,女性患上心臟衰竭的風險亦驟然上升,因此女性們絕不能掉以輕心。 更年期後缺乏荷爾蒙 心臟健康易受損 研究顯示,女性心臟衰竭發病的年齡一般較男性遲約五年,心臟科專科李健棠醫生解釋:「女性荷爾蒙有助維持血管彈性,對心臟健康有保護作用。當進入更年期,女性荷爾蒙分泌減少,失去對心臟的保護,導致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亦隨之上升。」 心臟科專科李健棠醫生 除了發病年齡外,男女患心臟衰竭的成因亦大不同。李醫生指出,男性患者約六成是由冠心病所致;而女性患者的心臟衰竭成因較為複雜,較常見為高血壓及糖尿病。另外,部份曾生育的女士會出現圍生期心肌病變(Peripartum cardiomyopathy,PPCM),亦有女性因為情緒影響而形成壓力性心肌病變,而接受癌症化療有機會影響心臟功能,亦是導致女性患上心臟衰竭的成因。」 心臟衰竭症狀多 女性較男性嚴重 男性患者以收縮型心臟衰竭為主,女性則主要為紓張型心臟衰竭,女性死亡率亦較男性低15-20%。不過,女性的心臟衰竭症狀往往較男性明顯。李醫生表示:「女性患者出現氣喘、腳腫、肺水腫的程度通常較男士嚴重,入院風險亦較高,活動能力亦受到限制。不少病人因此而情緒低落,甚至出現抑鬱症狀,以至變得消極,未有按時服藥及接受復康治療,造成惡性循環,令病情惡化。」 積極治療心臟衰竭及控制飲食 可提升心臟衰竭存活率 雖然心臟衰竭是嚴重的慢性疾病但只要及早配合適當治療,並控制飲食,心臟衰竭病情和生活質素都可獲改善。李醫生解釋:「治療心臟衰竭的第一步是針對致病的根源,例如若成因是糖尿病,就先要控制血糖水平。然後再用藥於改善心臟衰竭存活率的方面。 近年一款雙效藥物「腦啡肽酶抑制劑配合血管緊張素受體抑制劑(ARNI),治療心臟衰竭的成效十分顯著。ARNI結合了雙重病理機制,能夠增強心臟的保護性神經分泌系統,同時抑制有害分泌系統,改善血管舒張功能,減慢病情惡化。研究顯示,傳統藥物可將患者的死亡率降低20-30%,而ARNI 更可使心臟衰竭患者入院率及死亡率再下降約兩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