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慢性鼻竇炎伴鼻瘜肉 | 鼻敏感患者是高危?耳鼻喉科專科醫生分享症狀及治療方法



你知道鼻竇是在身體哪一個位置嗎?這個神秘部位雖然肉眼看不見,但卻會因外來的刺激而引致流鼻水、鼻塞等症狀。如果長期輕視病症,甚至會長出鼻瘜肉,導致嗅覺、味覺異常等情況,對生活帶來極大的困擾。你是鼻竇炎的高危患者嗎?鼻瘜肉又是在哪裡長出來?慢性鼻竇炎與鼻瘜肉又有甚麼關係?一起來跟耳鼻喉科專科李志中醫生了解慢性鼻竇炎伴鼻瘜肉的症狀診斷及不同治療方法。

鼻竇位置及功能

耳鼻喉科專科李志中醫生解釋,於我們頭骨之中有數個空腔位置,內面充滿了空氣,其中分布在雙眼和鼻子附近有左右對稱的鼻竇,稱為「上頜竇」(Maxillary sinus);而在雙眼附近、雙眼之上的額頭位置,以及頭顱正中央的位置也分佈著大大小小的鼻竇,分別是「篩竇」(ethmoid sinus)、「額竇」(frontal sinus)和「蝶竇」(sphenoid sinus)。

現時醫學界對鼻竇的功能並未有清晰的定論,有些推論是嬰兒發育時的需要,提供空間減低頭顱內的密度和重量,也有指是保護大腦的緩衝區。從免疫功能上看,鼻竇會產生一氧化氮,或有殺菌的作用,防止病原入侵。但我們呼吸時,空氣並不會經過鼻竇,因此鼻竇本身對呼吸並沒有功能或影響。

甚麼是慢性鼻竇炎?

慢性鼻竇炎的「慢性」是指鼻竇炎的症狀持續12星期或以上,而典型的症狀包括鼻塞、流鼻水、嗅覺失調,以及鼻竇位置感覺到脹痛。

醫生除了觀察臨床病徵之外,還會利用內窺鏡和電腦掃瞄檢查,來診斷病人是否患上慢性鼻竇炎。

慢性鼻竇炎成因及高危群組

在華南,慢性鼻竇炎的患病率為5%至13%。以李醫生臨床觀察,於香港患上慢性鼻竇炎的病人多以成人為主,年齡層為30歲以上。而根據美國研究,大部分慢性鼻竇炎患者則介乎40至60歲。

慢性鼻竇炎的成因有很多,其中與哮喘等敏感疾病有關聯。李醫生指,患有哮喘、鼻敏感、食物敏感、皮膚敏感等的病人,呼吸道內的二型炎症令患者較容易同時患上慢性鼻竇炎,在控制病情方面也會增加難度。慢性鼻竇炎亦可能由持續的細菌、病毒和真菌引起;所以,另一個高危群組就是本身免疫系統有缺失的病人,他們較易受到感染。此外,鼻腔毛細絨結構或有分泌問題的病人,由於鼻子正常功能受損,也較易患上慢性鼻竇炎。

慢性鼻竇炎VS急性鼻竇炎的分別

慢性鼻竇炎和急性鼻竇炎最大的分別是症狀持續的天數。李醫生表示,急性鼻竇炎一般「快來快去」,症狀持續幾天就康復,猶如傷風感冒一般。而慢性鼻竇炎的症狀則持續12個星期或以上。

急性鼻竇炎大多數是由病菌或病毒引起,如果拖延治療,病菌或病毒便有機會蔓延至眼睛、大腦或其他器官,引致嚴重的併發症。因此,即使病徵「快來快去」也不能輕視病情。

慢性鼻竇炎是鼻腔有些發炎因素一直無法清除,導致鼻竇的黏膜持續發炎,黏膜組織因此腫脹和增生,或會慢慢形成鼻瘜肉,演變成慢性鼻竇炎伴鼻瘜肉。約百分之20至25的慢性鼻竇炎患者會發生這情況。

慢性鼻竇炎伴鼻瘜肉治療

由於鼻瘜肉不會自行縮小或自行痊癒,假如病情尚算輕徵,醫生主要處方緩和炎症的藥物,同時建議患者用鹽水洗鼻來沖走過多的分泌物、引致炎症的介質及致敏原。

如果慢性鼻竇炎伴鼻瘜肉已影響到病人的日常呼吸或生活,使用藥物之後仍未有效改善,醫生會建議進行微創鼻竇手術,切除鼻瘜肉並打開病患鼻竇,讓病人能夠舒暢地呼吸。不過,有些病人的鼻瘜肉或會重新生長。李醫生坦言,本身患有敏感疾病的病人,由於二型炎症持續影響,鼻瘜肉的復發機會會較高,有病人甚至每隔數年便要做一次手術。所以,術後料理和持續治療相當重要,醫生希望可以和病人一起做好病情管理,盡量延長手術的效果,讓病人保持一般人的生活質素,可以如常做運動、睡覺,不再受到鼻塞、鼻水等症狀所困擾。

慢性鼻竇炎伴鼻瘜肉的新式治療方法

本身患有敏感疾病的病人,如再患上慢性鼻竇炎伴鼻瘜肉,治療難度和治療後的復發率也會更高。醫生或會建議他們使用生物製劑來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