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心理學家工作與角色 | 何時需要心理學家介入?一文了解輔導心理學家的治療目標及策略

心理學家工作與角色 | 何時需要心理學家介入?一文了解輔導心理學家的治療目標及策略

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部
香港心理學會支部
日期: 2024-09-25

心理學家角色-工作-治療-介入需要-輔導心理學家

近年來,根據多項本地調查,工作壓力、房價壓力、學業競爭等多種因素持續影響著香港市民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在年輕一代和工作族群中。如於青協的調查中發現一近四成中學生表示學業壓力極大,易感到憂鬱或焦慮,而香港大學的一項研究亦指出,約七成工作人士感到長期處於「過度工作」(Burnout) 的狀態。這些數據反映了不僅是精神健康問題的本身,更是整個社會結構上所帶來的對香港大眾心理的挑戰。

心理學家的角色 好比游泳教練

面對這些挑戰,心理學家所扮演的角色顯得尤其重要。就像游泳教練教人學會游泳,心理學家的工作並非僅僅是在危機發生時將「溺水」的人救上岸,而是在危機之前,透過同理聆聽、心理治療方法、目標行動確立等問傳授如何應對「洪流」的技巧。生命中的壓力和挑戰就像是一片無法避免的水域,每個人都可能在某個時刻感覺到自己被壓力吞噬。然而,當我們學會了如何在這片水中游泳時,即便是面對巨大的壓力與挑戰,我們也能更好地保持內心的平衡與穩定。

心理學家角色-工作-治療-介入需要-輔導心理學家

心理學家的介入 可防止更嚴重的問題發生

許多香港人認為只有出現情緒崩潰或無法自控的狀況時,才需要尋求心理專業的幫助,但事實上,面對早期的壓力信號和情緒波動,如持續一段時間經常發惡夢或失眠、容易出現過激反應而影響人際及家庭關係等,及時介入和自我覺察不僅能夠預防更嚴重的問題,也能幫助個人更加得心應手及游刃有餘地適應生活中的變化或挑戰。

心理健康不局限於心理病症

如同世界衛生組織強調:心理健康並不只是「沒有心理疾病」這麼簡單。它更是一種長期的、動態的狀態,反映了我們對生活挑戰的應對能力。我們所談論的心理健康,不僅僅是抑鬱症、焦慮症這樣的診斷,還涵蓋了日常生活中的壓力管理、人際關係、情緒管理、職場挑戰等等的心理資本,乃至於我們對自我意義的探索,從而尋覓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輔導心理學家的「治療」目標

常言道:「預防勝於治療」,這理念並不只是口號,而是一種意識,一種實際有效的策略,幫助人們在面對壓力時,能夠更有效率或有覺察下應對。輔導心理學家在臨床及研究皆以預防及整全健康為主,提高案主及個人的抗疫力及心理資本,進而減低大眾心理社交風險,不但防止個人狀態惡化之餘,更能減輕整體社會醫療及診斷的壓力。故此,心理學家的介入不僅僅是治療心理疾病,亦會以不同科學實證的心理輔導及治療方式作出一包括:臨床判斷、穩定情緒、客觀檢視想法、行動目標訂立等。

心理學家角色-工作-治療-介入需要-輔導心理學家

臨床心理學家 vs 輔導心理學家

選擇合適的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的要素,取決於個人所面對的問題的性質及嚴重程度。

在香港,臨床心理學家與輔導心理學家有著不同的角色。臨床心理學家主要處理嚴重的精神健康問題,如重度抑鬱症、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及思覺失調等。多使用心理測量工具進行評估,並以如認知行為療法(CBT)等心理治療方法來醫治患者,主要以醫除病患為目標。

輔導心理學家則會注重個人的整全健康 (Holistic health model),不僅是處理心理疾病,亦協助個人改善生活質素,提升生活滿意度和自我實現感。

輔導心理學家的介入針對不同群體於日常面對的挑戰,尤其適合以下情況:

1. 情緒管理:輔導心理學家專門協助人們處理日常生活中的情緒波動,並提供應對策略來有效面對焦慮、憤怒或悲傷等負面情緒。香港人面對工作壓力、人際關係和經濟等外部壓力,情緒管理顯得尤為重要。

2. 人際關係:輔導心理學家在家庭、伴侶關係或職場人際關係中,能夠協助人們增進溝通技巧,理解並改善關係中的衝突。這在多變的社會中尤為重要,香港的社交文化可能會讓人們感到疏離或壓抑。

3. 職涯發展:面對職場的壓力或職業倦怠,甚至是中途轉職,輔導心理學家能夠提供有效的職涯輔導,幫助人們設定現實的職業目標並找到平衡生活與工作的方式。這在香港這樣的高壓職場環境中特別實用。

4. 生活意義與目標確立:輔導心理學家可以幫助人們探索生活的深層次意義,這不僅有助於解決目前的心理困擾,還能夠幫助個人走出過去的陰霾以及在未來面對新的挑戰時更加堅定與自信。

心理學家角色-工作-治療-介入需要-輔導心理學家

輔導心理學家的治療策略

心理學家的介入不僅是拯救「溺水者」,而更像是教導「游泳」的過程。以輔導心理學家為例,通過持續的心理輔導和不同的治療策略,幫助個人學會更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促進整體生活品質,如:

  • 個人輔導:這是最常見及直接的方式之一,心理學家透過對話以及兩人之間的互動,如練習等,深入了解當事人的心理狀態,提供個性化且科學實證的心理輔導和治療。故特別適合自覺日常生活已受困或持續情緒低落或焦慮的當事人。
  • 團體輔導:這種輔導方式適合那些在相似情境下遇到困難的人,例如壓力管理或喪親輔導小組。透過分享和互動,參加者也能夠得到來自同行者的支持。
  • 家庭治療:針對家庭問題的心理學家會以系統性方式,幫助家庭成員改善彼此的溝通方式和情感支持,特別是在處理親子或夫妻關係方面。

  • 工作坊或講座培訓:心理學家會在企業、學校或社區中舉辦心理健康工作坊,從而提升大眾心理資本和衛生,如針對職場溝通、壓力/情緒管理、親職關係等主題進行培訓。預防勝於治療,從不同的機構或地方從認識心理學或輔導科學開始,從而學習一些自我管理的方案協助自己應對心理壓力挑戰。

心理健康服務的普及,讓我們有機會在早期階段識別潛在的問題,並通過專業的心理干預策略,協助每個人建立一個更長遠、更平衡的健康心態。

心理學家角色-工作-治療-介入需要-輔導心理學家

因此,面對日益複雜的社會挑戰和生活上的種種壓力和人際困擾,或許更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從心理健康的角度重新審視自身的生活方式,找到更平衡的工作和休閒模式,並在這個快節奏的城市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韌性。心理學家不是在等待危機出現的「急救員」,而是生活中的「教練」,幫助我們不僅避免被壓力打倒,更教會我們如何在這片壓力的水域中自如應對,開放地接納生活的波濤,以行動積極應對不同的浪潮。

 

輔導心理學家李顯耀先生撰文:輔導心理學家李顯耀先生 (Mr. Edward LI)

為香港心理間 PsyTime Hong Kong的共同創辦人及輔導心理學家,於攻讀輔導心理學碩士期間,專門學習及應用認知行為治療、精神分析及遊戲治療。在獲得專業資格後,繼續豐富不同的心理治療及輔導方法,如持續學習靜觀、接納與承諾療法、動機訪談等證書課程。自2018年起,於不同私人及公營機構為成人與學生提供個人與小組心理服務,以及積極參與心理教育工作,如於大專院校擔任講師、公司課程導師、提供職場員工培訓、失眠公開講座、到校學童小組及家長講座活動、撰寫親職教育專欄等。務求為個人及社會減低心理社會風險及提升心理資本和韌力。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2388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